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姚涛:不为自己找退路,只为治水找出路

南方+

“茅洲河‘时光倒流’了。”如今,谈起与孩子到茅洲河边散步的场景,深圳市光明区水务局排水管理科科长姚涛脸上写满自豪。

“不为自己找退路,只为治水找出路。”扎根治水一线十多年,在姚涛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茅洲河流域光明段14个黑臭水体、148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国家考核断面水质明显改善,由长期劣Ⅴ类稳定达到Ⅳ类,实现了从黑臭难闻到水清岸绿的蝶变。

从治水新兵到业务骨干

姚涛和茅洲河的不解之缘要从2011年说起。当时,研究生刚毕业的他来到光明区,成为一名水务工作者。

“刚来光明的时候我就住在茅洲河边。那时候的茅洲河恶臭难闻、鱼虾绝迹,附近的居民都敬而远之、苦不堪言。”要治理这样一条河,姚涛心里也在打鼓,“还能治吗?这难度简直是让时光倒流。”

光明区地处茅洲河中上游,共有水体397处,156平方公里流域内明渠暗涵交错,支流河汊遍布,整治黑臭水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推动的事项很多。

但看着“逢水必黑,逢雨必涝”的茅洲河,姚涛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茅洲河治理好。

从一个治水新兵做起,姚涛认真学习业务、刻苦钻研,逐渐成长为部门业务骨干、水污染治理工作牵头科室负责人,并熟练地掌握河道整治、控源截污、涉水征拆等治水方法。

在深圳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决战期,为掌握第一手工作资料,姚涛每天徒步巡河、每周跟踪进展、每月督查督办,有效确保治理工作如期完成。

自那以后,全区100多公里的河道姚涛如数家珍,哪个地方有污水入河,哪个地方的巡河路还没有打通,哪个地方的征拆还没有完成,他都一清二楚。在掌握一手工作资料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他组织起草了区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每年编制区治水提质责任手册,共计梳理形成了342项任务,重点整治入河排污口551处,推动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如今,茅洲河流域光明段14个黑臭水体、148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国家考核断面水质明显改善,由长期劣Ⅴ类稳定达到Ⅳ类。

摸索“五个一线工作法”

“治水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不是看得见的河道,而是那看不见的、被道路和房屋覆盖的暗渠。这些藏污纳垢的地下河往往是问题的源头。”姚涛说,这些暗渠因为空间小、气味大,还有塌方、有毒气体超标等风险,勘查的有效作业时间短,整治难度大。

为了破解暗渠勘查难问题,姚涛邀请专家会诊,反复研讨技术方案,并创新使用了暗涵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对暗渠进行数据采集,快速摸清了暗渠情况。他还探索采用“排口溯源法”,逐片修正错接管道等问题,绘出全区地下排水管道全景图,并牵头谋划污水断头管网补缺攻坚计划,推动打通全区32段影响污水系统正常运转的断头管,解决了每天5千方污水直接入河的问题。

治污是一项民生工程。在一线实践基础上,姚涛也摸索出一套干好治水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五个一线工作法”,即“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锤炼,感情在一线培养,作风在一线检验”。

光明区早期建设的建筑立管只有一套雨污合流管,为实现雨污分流,需要在每栋建筑新增一根雨水立管。工作刚开始,有些居民便表达了疑虑,认为多加一套立管施工会影响正常生活。

得知情况后,姚涛带领同事们挨家挨户地解释、做宣传,让心存疑虑的居民认识到加装管道的必要性,并纷纷主动申请进行改造。“十三五”期间,他和同事们推动光明区近900个小区工业区、110个城中村共6万余栋房屋安装了雨污分流立管,有效解决了污水源头收集问题,实现污水不入河道。

“我只是治水大军中的普通一员,能够为守护深圳的绿水青山贡献力量,为大家找回在河边戏水的儿时记忆,深感荣幸和自豪。我想这也是所有治水人的心愿。”姚涛说。

【原标题】

深圳市光明区水务局排水管理科科长姚涛:

不为自己找退路,只为治水找出路

【记者】余嘉敏

【统筹】王聪

编辑 卓佩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