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如吃月饼、猜灯谜、赏月等。而在东莞,有一个传承至今的习俗,那就是每逢中秋佳节之际,外婆都要给外孙送上一对“灯笼仔”,寓意着照亮孙子的前程,祝愿外孙学业进步、身体强壮,图个好意头。
石龙的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作为东莞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莞式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单品,亦承载了不少石龙人中秋佳节的美好回忆。
“灯笼仔”背后的故事
石龙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于2007年入选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叶安婆婆介绍,泗洲灯笼仔是由泗洲村的妇女制作。在以前,大家除了种田、带小孩、做家务外,每天一有空闲时间,就会拿着小板凳及一捆篾丝,开始编织灯笼并进行售卖,以此补贴家用。
与市面上塑料材质的灯笼不同,泗洲灯笼仔依然保持着传统制作工序。一个个看似简单的“灯笼仔”,从选料、破篾到泡制、编织、上漆、贴花等,有数十个工序,且每个工序都十分讲究。在选料环节,过软或过硬的竹子都不能用来编织灯笼,因为软的容易断,而硬的做出来不好看。因此,其选料用的是特意从河源等地采购而来、软硬度适中的丹竹。
破篾工序亦多有讲究,先用刀将竹子砍成一段段,用热水泡软,再摊开晒晾。再经过破竹、起瓤工序后,竹子便成了竹篾。接着还要在流动的水里泡上一周,直至竹篾变得大小统一,厚薄均匀,且颇有柔韧度,才可以使用。此外,编织灯笼框架亦全靠手工完成。虽然竹子锋利,容易伤人,但戴手套操作则效率很低。因此,石龙泗洲村的妇女们都习惯了徒手操作。随着手指不停地上下拨动篾条,一个个“灯笼仔”在她们手中渐渐成型。
最后,在贴花环节,通常会贴上“状元郎”和“小仙女”图案。状元郎寓意男孩读书好,小仙女则寓意女孩聪明又漂亮。泗洲灯笼仔竹框中空,外面贴有一层透明的玻璃纸,底部用铁丝穿过灯笼串起来,轻巧透明,点上蜡烛,防风又防雨。
让非遗走进人们心中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龙大力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让石龙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等石龙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逐渐走进人们心中。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社区)活动,以及“红色周末”“非遗墟市”等系列活动,泗洲灯笼仔逐渐走出泗洲村,吸引更多市民关注并学习这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动更多人加入到保护、传承石龙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队伍当中。
石龙作为全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拥有“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李全和麦芽糖、糖柚皮制作技艺”“石龙麒麟制作技艺”“欧仙公传说”“石龙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石龙豆皮鸡制作技艺”“石龙张氏骨伤疗法”等10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一直以来,石龙高度重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资源和非遗文化。不断发掘石龙更多非遗项目资源,激发文旅消费新动力,推动非遗收益稳步提升,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热闹的“非遗墟市”
出品|石龙融媒体中心
文、图|宜居石龙
编|叶嘉瑶
校|林秋江
审|李晓军
*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若要转载本文,应提前告知本号,获得授权后请清晰标注出处为微信号“宜居石龙”,否则一律举报抄袭并追究法律责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