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新展带你“跨越太平洋”,寻找粤籍留美画坛先驱的“艺海遗珠”

南方+ 记者

9月9日,“跨越太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开幕。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这是一场“艺海寻源”的展览。百余年前,广东诞生了近代中国最先远渡重洋留学西方的群体,一些具备艺术天赋的粤籍年轻人也先后辗转至太平洋对岸,谋生或学艺于加拿大、美国、古巴等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这些出洋求艺的粤籍艺术家中,诞生了不少日后对岭南画坛带来深远影响的名家大师,包括李铁夫、冯钢百、关金鳌、余本等。

北美的学艺经历促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归国后,他们将革新的精神播撒艺苑,参与“赤社美术研究会”、举办广东最早的西洋画展览、筹建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此外,也有部分粤籍艺术家留在北美或游走在中美两地继续探索,进行东西融合的多元尝试。

《风景》冯钢百 布面油画 53.5×75cm 1950年  冯钢百家属收藏

《风景》冯钢百 布面油画 53.5×75cm 1950年  冯钢百家属收藏

近年来,随着诸多专家学者、学术研究和展览机构的抽丝剥茧,20世纪初至60年代粤籍美术家留日、留欧和留苏三大板块,都得到日渐深入的研究和展陈。

然而,由于粤籍留美艺术家出洋时间较早,部分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而且他们多数以华侨的个人身份、而非公派留学负笈海外,以致他们的事迹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浪潮里变得模糊和残缺。

展览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李铁军介绍,作为目前所知最早赴西方学习油画并取得深厚造诣的中国人,李铁夫曾得到孙中山“东亚画坛巨擘”的赞誉,但学界依然对他早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学习生活语焉不详。

《三只雄鸡》李铁夫 布面油画  63×78cm  1940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

《三只雄鸡》李铁夫 布面油画  63×78cm  1940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

不但这些艺术家远涉重洋、求艺他乡的经历远未清晰,他们回国后之于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作为亦不甚明了,包括中国第一代雕塑家陈锡钧、在古巴学习西画声名大噪的关墨园、“华人现代主义先驱”朱沅芷等。

《古巴国家公园》  关墨园 纸板油画  43×28cm  1926年 关墨园家属收藏

《古巴国家公园》  关墨园 纸板油画  43×28cm  1926年 关墨园家属收藏

“正因如此,他们游走东西之间所形成的独特艺术创造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在中西艺术史书写中籍籍无名。”李铁军补充道。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如今,这些陌生的名字在本次展览中聚首一堂,首次让20余位早期留学北美的粤籍艺术家作品以群体面貌同时出现,其中伍泽枢、李锡章、谢荣光、朱沅芷等近十位艺术家的作品,更是首次在中国内地的公立美术馆展出。

《静物》  伍泽枢 板上油画  40.5×51cm  1940年  私人收藏

《静物》  伍泽枢 板上油画  40.5×51cm  1940年  私人收藏

主办方介绍,为了还原这个特殊艺术群体的面貌,本次展览联合海内外众多艺术博物馆、研究机构及拍卖公司,以目前能搜集到早期留学北美各国的艺术家作品为主线,辅以相关粤籍华侨史文化背景材料、历史照片、报刊报道及文稿等文献和档案及侨乡田野调查资料,试图重构更立体的时空网络来梳理他们在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进程中的定位和意义。

《新疆五姐妹》  司徒乔 纸本水彩  38.9×53.1cm  1943-1944年 开平市美术馆藏品

《新疆五姐妹》  司徒乔 纸本水彩  38.9×53.1cm  1943-1944年 开平市美术馆藏品

策展人说:

粤籍画家面向海洋寻找“诗和远方”

小南:次展览首次提出“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的概念,展览针对这一课题有哪些美术史研究的新发现?

李铁军:这次策展过程其实颇为曲折。立项之初,甚至连21位艺术家的名单也不完整,都是在筹备的过程中不断增补进来的。当然,我们通过这次展览开展研究也收获颇丰。以李铁夫为例,我们通过近期出现的新材料,将他的出生年份确认为1871年,这也使争论多年的李铁夫生年问题尘埃落定。

李铁夫不少作品都是近年首次向观众呈现。比如我们美院美术馆收藏的创作于李铁夫留学时期的《黑发少女》,还有他多幅晚年非人物题材的作品,如《鱼尾》《瓶花》及《三只雄鸡》等。这些李铁夫晚年油画作品最具个人特色、也最有研究价值。此外,我们还展出了关族图书馆收藏的关金鳌风景类油画和速写册等,让人耳目一新。

《牧羊》 Shepherd 关金鳌 布面油画 68.5×87.5cm 1961年 开平市赤坎关族图书馆藏品

《牧羊》 Shepherd 关金鳌 布面油画 68.5×87.5cm 1961年 开平市赤坎关族图书馆藏品

小南:“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有哪些共性与特色?他们的美术探索路径与留日、留欧和留苏的美术家有哪些异同?

李铁军:他们与在其它地区留学的艺术家最显著的一个区别是:留美艺术家学习艺术,或许没有像留欧、留日或留苏艺术家那样崇高的艺术理想或抱负,而往往只是出于个人爱好与生命过程的自然选择。不过,由于他们都接受过相当程度的中国文化学习,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中西文化艺术差异与融合的课题。我们从这些画面中散发出浓郁的东方情调,可以感受到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奉献。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小南:他们对岭南美术发展起到哪些作用?他们的探索对今天“人文湾区”建设有哪些启示?

李铁军:客观地说,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里,这些画家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粤港地区。他们回国后通过画展和美术教学,持续地影响粤港地区的艺术氛围,培养了诸多艺术人才。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等条件的障碍,他们的艺术无法离开粤港地区开展传播,所以当时对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影响比较有限。

然而,他们也曾经面临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课题。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让西方人通过视觉经验认识到东方文化的独特性。只要你是接受过传统教育的中国人,你的作品就会自然流露出特有的中国特征。我想,这也会为今天湾区美术家的工作带来启发。

小南:未来,广州美院还会对这些艺术家开展哪些研究?

李铁军:百余年前广东率先“开眼看世界”,广东美术家也一直向着海的方向寻找“诗和远方”。不少粤籍留美艺术家出身赴美华工家族,有的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们背后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值得发掘,他们对民主革命和艺术革新的贡献,也不容被世人所遗忘。

这次展览可以说是“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课题的“启动仪式”而已。我们美术馆作为李铁夫藏品最多的美术馆,将持续关注“区域文化与国际艺术交流”主题的展示,进一步完善广东近现代艺术的整体面貌,相信可以还原出一个较为客观的广东美术史发展脉络。

【记者】杨逸

【通讯员】薛燕

【图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 冯颖妍 张志超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