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教书,用“真性情”育人

南方日报

区洁美。

区洁美。

杨奇慧。

杨奇慧。

章泽杰。

章泽杰。

刘镇洲。

刘镇洲。

黄显。

黄显。

手拿玻璃烧瓶,眼观精密仪器,在宽敞的实验室中,区洁美正在精心备课。2019年,云浮罗定人区洁美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到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任教。在她看来,除了优美的环境和熟悉的故土外,学校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是她返乡“筑梦”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像区洁美这样的教师,在粤东粤西粤北各地市还有许多。这些怀揣着教育梦的人,外出求学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在“家门口”用“真性情”培养一批批优秀人才。

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到高校老师“家门口”就业,这不仅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补齐高等教育短板,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体现,也将持续为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青春路上“逆行”任教

回想当初从四川回到湛江任教,一幕幕场景仍在杨奇慧的脑中萦绕。当年,她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做助教。面对亲友的疑惑与不解,她总是笑着说:“我就是想当一名老师。”

同样选择回到家乡任教的还有章泽杰。在揭阳土生土长的他,2020年在中南大学接受本、硕、博三个阶段的教育后选择回到家乡,来到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工作。“当时我感受到家乡在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大城市相比有不小的落差,这让我意识到要为家乡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章泽杰说。

虽然回乡就业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杨奇慧与章泽杰却有着同样的目标: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等高校开办,广东实现21个地市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全覆盖,吸引了一批教育工作者回到“家门口”任教,助力家乡建设。

“在这里,我与校区、家乡共成长,这是难得的经历。”在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材料与新能源学院教师刘镇洲有着深切感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他看到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启动建设,便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投身新校区的建设工作。

教学活动融入本土发展

新办高校(校区)能否满足高等教育的科研需求?包括刘镇洲在内,不少人曾对于粤东粤西粤北高校发展提出过质疑。

然而现实很快就打消了刘镇洲的疑虑。虽一度面临“边建设、边办学”的艰苦环境,但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不断加快建设步伐,目前校区实际可用面积已达400余亩,其中在今年9月交付并投入使用的北区教学楼包含普通教室、智慧教室、阶梯教室等47间。

而对于杨奇慧而言,除了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外,基于湛江市丰富的海洋资源,方便开展水产相关研究,也是她选择到广东海洋大学任教的重要原因。杨奇慧说,刚来到广东海洋大学,她便开始了长期的基层实践,经常带领学生到渔业生产地进行相关实验,获取科研数据。

区洁美选择到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任教,同样是看中了这里开展科研工作的优势与能力。2019年,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建成开学,图书馆、公共实验大楼、解剖标本中心、南方中药资源中心、公共科技平台孵化器及创新创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等一批教学硬件设施拔地而起。“相比于广州校区,云浮校区硬件设施更好,适配云浮本地药物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区洁美说。

致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奔赴外地求学,莘莘学子在粤东粤西粤北勇敢追梦。而从外地回到“家门口”任教的老师们,也对这些学生寄予厚望。

“我们这里常说‘要走出桑浦山’,就是鼓励学生以更大的视野去观察世界,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施展才能。”汕头大学新闻学院教师黄显说,随着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汕头大学能为学生提供越来越多元化、国际化的视野,“我们的学生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实习,所获得的评价很不错,我对他们充满信心”。

“扎根粤东、服务粤东,培养一批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我的目标。”章泽杰认为,揭阳本地有许多特色产业,如石化、风电、装备制造、冷链物流等,这对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的学生而言,是发展的机遇。“未来,我们不仅要为揭阳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产业强市提供人才支撑,还要努力地向祖国各地输送优秀人才。”他说。

今年,广东海洋大学有7900余名毕业生从湛江奔赴各地,杨奇慧对此感到很欣慰。“在广东海洋大学,我见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世界舞台,这些能安心、能创业、能吃苦的青年人不仅让我们感到自豪,也有力地支撑湛江城市发展。”杨奇慧说。

【原标题】

走进粤东粤西粤北高校教师群体——

在“家门口”教书 用“真性情”育人

【记者】韩安东 刘稳 余丹 林捷勇 崔洪铭 见习记者 黄嘉叶 实习生 杨侨萱

【摄影】陈锴进 见习记者 彭深

编辑 田一鸣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