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拐教师张国旋:“玻璃人”拄拐上讲台 把乡里娃送出大山

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在梅州市大埔县大麻镇英雅家炳学校,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上课时,他右手拿起粉笔,左手托着右手,在黑板下写下汉字;课后,又拄着一根拐杖,一瘸一拐走在课室之间。

张国旋是这里的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一个“玻璃人”。

张国旋拄着拐杖去给学生上课。  南方+ 魏丽文 拍摄

张国旋拄着拐杖去给学生上课。  南方+ 魏丽文 拍摄

28年前,因罹患血友病,张国旋左膝关节变形严重,导致行动不便。然而,他硬是靠着一根拐杖支撑身体,继续为孩子们上课,把一批批山里娃送出了大山。

“我就是摆渡人,要把学生送到理想的彼岸。”一句承诺、一份责任,让张国旋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英雅山区。

与病魔作斗争 

穿着妻子的高跟鞋上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上课铃声响起,张国旋拄着拐杖,慢慢走进了课室,伴随着他的歌声响起,语文课正式开始了。

张国旋在上语文课。  南方+ 魏丽文 拍摄

张国旋在上语文课。  南方+ 魏丽文 拍摄

讲台旁挂着他的拐杖,他用手按着讲台桌支撑身体,需要到台下检查作业时,他随手拿起拐杖,向着学生走去。

没有好奇、没有讨论,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张国旋也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自己。

1992年,张国旋因胃出血导致休克,医院连发3次病危通知书,而后,他被确诊为先天性的“甲型血友病”。

他几乎每隔一个月就要到广州的医院输“凝血第八因子”,常常是周五下课后从学校出发,坐大巴车连夜赶到医院就诊,结束后在医院大厅的椅子上坐到天亮,再赶到汽车站坐车回家,来回时间不到24小时。

“早点回去才不耽误周一的课。”尽管身患重病,张国旋心里想的却始终是山里的那群孩子。

“学校考虑到张老师的身体状况,曾多次劝他请假治疗,但张老师都婉拒了,仍坚守在教学一线,也从未提任何要求。”英雅家炳学校校长李源炼说。

张国旋鲜少提及自己患病的事。如果不是被发现穿着妻子的高跟鞋上课,其他老师还不知道,张国旋的病情已经那么重了。

他的双脚踝关节呈90度,不能弯曲,必须穿高跟鞋才能正常走路;左膝关节时不时出血,病发时肿得跟馒头一样大,躺也躺不下、走也走不了,只能吃下止痛药,拄着拐杖给学生上课。

2016年,疼痛难忍的张国旋到医院复诊,才发现左膝关节骨质已经严重坏死,“再不动手术,就要危及生命。”

为了不影响上课,张国旋趁着寒假时间,做了膝关节置换术。一条长六十多厘米的金属假体嵌入左腿,让他根本不敢使劲,也让他彻底成了“拄拐教师”。

成为“手电筒” 

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多年来,张国旋治病从不耽误上课,即使疼痛难忍,也要站上讲台,是什么让他如此坚定?在记者的不断追问下,张国旋这才说起。

1995年,张国旋在水口小学任教,偶然发现,不少学生口袋里都装着手电筒。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些学生家里离学校较远,每天凌晨5时多就得从家里出发,步行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冬天的凌晨5时多,漆黑一片,手电筒为学生照亮了前行的路。

“看到他们那么艰苦,还努力求学,我作为老师,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好榜样。”张国旋暗暗发誓,要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手电筒”。

从教32年来,张国旋一直在兑现当初的承诺。几十年来,他辗转于英雅山区的那二小学、那口小学等多间小学,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乡村学校撤了一个又一个,但张国旋始终都在。

英雅原是一个镇,位于大埔县的边远西陲,在阴那山五指峰下。在这里,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性格敏感,张国旋用爱与关注,引导他们一点点改变。

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名为罗贵(化名)的学生。罗贵性格叛逆,学习成绩、课堂纪律都不佳,让老师们颇为头痛。

有一次罗贵生病请假多日,作为班主任的张国旋得知后,带着几名班干部,拎着水果鸡蛋去看他。许是被老师和同学的温暖举动打动,罗贵慢慢变了。

多年后,当他重返学校,见到张国旋时,他感激地说道:“老师,还好当时你教育了我,不然我肯定学坏了。”

面对一些平日里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的后进生,课堂上,张国旋会精心设计好教学语言,对其多提问,表扬他的点滴进步;放学后,张国旋则会“一对一”对其进行辅导,与他谈心,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2年间,张国旋的学生一批批从英雅走出大山,成人成才,有的考上了浙江大学研究生、有的毕业后成了教师……

“把孩子交给张老师,我们放心。”村民都说,张国旋是用拐杖撑起了学生的求学路,用真情照亮了学生的人生路。

由于患病,张国旋的身体越来越差。还有6年,张国旋就要退休了,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支撑多久,“但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定会坚持下去。”张国旋说。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魏丽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