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语:
东莞公安机关充分激发全警奋进动力,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在全市提升末端执行力的背景下,通过“优警力、提动力、聚民力”,有效提升了公安队伍末端执行力。南方+东莞公安频道推出观点栏目《莞治警策》,专访社会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解读莞治警策的积极措施,并给予建言献策。
当前,东莞公安深入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攻坚战。
从6月22日“百日行动”以来,全市发生一般道路交通事故373宗,同比减少66宗,下降15.03%;死亡人数同步比下降26.42%;受伤人数同比下降10.13%。全市累计查处各类突出交通违法行为85.13万宗,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向好态势。
9月8日,南方+采访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市公安局平安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基地主任熊易寒,解读东莞公安借力推进“百日行动”的契机,积极化解道路突出风险隐患,深化社会基层治理的探索意义。
■专访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市公安局平安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基地主任熊易寒
南方+:东莞公安深入推进“百日行动”,将交通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如何看待东莞公安狠抓交通安全,立足民生民情,深化社会基层治理?
熊易寒:交通安全是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领域,一座城市能不能给人以安全感,让市民感到安心、放心,“马路上的安全”指数是最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从6月22日“百日行动”以来,全市发生一般道路交通事故373宗,同比减少66宗,下降15.03%等数据来看,彰显了东莞公安集中打击整治行动的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治理机制,把集中整治与常态化治理相结合,确保“百日行动”之后各类违法事件不反弹。
南方+:“百日行动”截至8月12日的数据来看,不文明驾驶行为占比很高。如何看待这一数据现象?在新时期,交警部门是否需要立足严格执法与宣教引导相结合,营造与东莞“双万”城市相匹配的文明交通行为?
熊易寒:交通违法行为具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违法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包括私家车、货车、客运车、出租车、摩托车等;二是违法的类型很多,包括超载、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违法载人、酒驾醉驾、非法改装、遮盖车牌等;三是违法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有的是行为主体缺乏安全意识或法制观念,有的则是交通规划和道路设计不合理,客观环境“诱导”大家违法。
“百日行动”期间,东莞全市累计查处各类突出交通违法行为85.13万宗,其中酒驾醉驾违法就多达3821宗,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百日行动”的必要性。对于东莞这样一座“双万”城市而言,交通违法如此严峻,不仅有损东莞的现代化都市形象,而且会对市民的出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文明交通行为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法度,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法治的尊崇。一方面,交警要严格执法,严守法律的红线,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交警要发掘违法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有些违法行为通过严惩进行最大限度地根治,譬如酒驾醉驾,加大执法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就有效地根治。还有一些违法行为,譬如货车超载的问题、外卖骑手的违章问题,就不是加大执法力度可以解决的,有深层次的原因,不仅需要交警部门把严格执法与宣教引导相结合,还需要联合多个部门从源头上加以治理,需要将货运企业、外卖平台等市场主体纳入治理的范畴,这样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南方+:东莞公安强化道路隐患排查,做好源头预防与前端化解,这对于促进交通管理进一步精细化,提升文明交通环境、保障群众安全出行发挥怎样的作用?
熊易寒:交通安全事关重大,交警部门必须从严执法,但与此同时,也应该人性化执法。东莞交警强化隐患排查,做好源头预防与前端化解,就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跨前一步,从源头上发现容易造成交通违法行为的客观环境,这样有利于提高市民对于交通法规的遵从度,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南方+:东莞迈入“双万”城市新起点,与其匹配的综合环境要素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东莞如何进一步强化交通环境建设,创造推动城市发展的新优势,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熊易寒:东莞迈入“双万”城市的行列,城市的治理水平、市民的社会品质需要相应的提升,需要向国际化大都市对标、看齐。东莞通过积极谋划创新社会治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治理的高水平跨越,让东莞市民有更大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城市的活力与秩序往往直观地反映在交通上,人流量大、车流量大,意味着城市的活力强;人流、车流井然有序,车辆礼让行人、市民遵守交通规则,意味着城市的秩序感很强。
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大湾区交通网络、物流网络等重要节点,营造安全有序的城市交通环境,需要公安交警部门牵头,联合其他职能部门,通过跨部门协同治理实现城市综合环境的整体升级,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治理。
【出品】南方+东莞公安频道
【策划/文字】何建文
【海报文案】何建文
【海报设计】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