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传真机”盘点又来啦~
网信君为您梳理了
8月的热点谣言和骗局
一起来看看吧!
政策类谣言
新版红绿灯“九宫格”要来了,还取消了读秒?
真相
针对近日网传的“2022年将实施红绿灯新国标”,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22日回应,不存在2022年实施的“新国标”。目前,各地在用道路交通信号灯符合现行标准,不需要进行更换。
作为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起草单位,公安部交通管理研究所表示,该标准于2016年12月13日发布、2017年7月1日实施。按照2016年标准规定,信号灯组合形式包括2种常规组合和3种特殊组合,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路口路段。网友所说的过于复杂的“九宫格”式信号灯,是特殊组合的一种,仅适用于极少数复杂路口,以减少人车冲突、保障安全畅通。
此外,该标准从未对“倒计时显示器”作出规定,部分地方安装倒计时显示器,依据的是推荐性行业标准《道路交通信号倒计时显示器》(GA/T 508-2014),可以继续正常使用。
针对网友反映的个别信号灯出现“红绿同亮”的情况,经排查属于设备故障问题。如果因信号灯故障被抓拍,当事人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述,核实后予以撤销。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表示,该所孙正良同志未认证开设新媒体账号、未进行直播。网上有人以“新国标红绿灯设计者孙正良”的名义进行直播,系他人冒用孙正良名义并盗用个人照片。
——新华社、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健康类谣言
核酸和抗原做多了,咽喉癌和鼻咽癌会增多?
真相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张家雄表示,目前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事实上,咽喉癌和鼻咽癌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很低,而且采样拭子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使用体验,质地柔软细密,对鼻咽部的刺激非常轻微。即使偶尔有些采样人员“下手比较重”,给被采样人造成短暂的不适,这种不适感也会较快恢复,不至于影响身体健康。
——“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
谣言:仿瓷碗堪称“夺命碗”?
真相
仿瓷碗一般由密胺树脂材料制成,密胺树脂又称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是三聚氰胺和甲醛发生缩聚反应,在高温条件下粘合并热固化形成的树脂。
正规工厂生产出来的密胺树脂餐具一般都会有一个标识,提示使用温度在-20℃到120℃之间,一般来说密胺树脂在常温下完全没有毒性。热汤的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所以可以使用密胺树脂材质的碗盛汤。但不能用来装刚炸的辣椒油,因为辣椒油的温度大约是150℃,在如此高温的条件下会让密胺树脂融化并释放甲醛。
同时还有研究表明,使用仿瓷碗盛装60℃的食醋2小时后,甲醛的迁移量明显增加,因此不建议使用仿瓷碗长时间盛装酸性液体。
——“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谣言:早上金苹果,晚上毒苹果?
真相
这种说法不科学。从营养价值来看,不管是早上吃、中午吃还是晚上吃,苹果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发生改变。从晚上时间段来看,之所以会有“毒苹果”的说法,是因为如果晚上额外摄入过多苹果或其他水果,会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加重胃肠道负担,容易引起肥胖。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生活类谣言
手机连按五次电源键,不说话警察就能来?
真相
上海辟谣平台实测发现,连续按5次手机电源键确实有“紧急求助”功能,但没有传言说的那么“万能”。
经测试,苹果XR手机连按5次侧边电源键,跳出了“SOS紧急联络”界面,并伴随着很响亮的倒计时警示音。3秒倒计时结束后,出现了“警务110”“火灾119”“救护车120”三个选项,点击其中一个选项,电话就能呼出。换用华为P40/华为mate40/苹果7plus等其他机型测试,显示的结果和上述类似。
但上海市公安局021-110接线员表示,接到报警电话后,需要报警人向警察语音提供报警信息,如果报警人不说话,那么警察一般不会出警,也无法根据来电知晓报警人所处的位置。接线员提醒,如遇紧急情况,无法说话或说话有危险,报警人可以直接发短信给12110,尽可能详细描述所在位置,警察可以根据短信提供的信息快速出警。
——“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
谣言:“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一年”?
真相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于8月22日晚发布说明,指出有关微博公号的提法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表示,该所学者2020年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题为“Emergent constraints on future projection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的学术论文,关注的是极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8.5),到2100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能变化。该论文工作与近期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和预测没有任何联系。
要对本世纪末的长期气候变化进行预估,必须借助气候模式,但是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当前模式结果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在气候预估方面,其体现就是不同模式对于同样的温室气体强迫的响应存在差异,例如参加“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35个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估结果彼此相差很大。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以给出更加准确的长期变化预估结果,这篇论文采用了一种在国际上被称为“涌现约束(Emergent Constraint)”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当前气候状态与未来状态之间的可靠物理联系,利用当前丰富的观测资料来对气候模式的原始预估结果的偏差进行订正。
综上,这篇论文不涉及未来10年的温度预测问题,更没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这一结论。
——大气物理研究所官方微博
谣言:不感觉热就不会中暑?
真相
该说法是不对的。婴幼儿、儿童、肥胖者、久坐人群、孕妇,以及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的年轻群体等,都属于易中暑人群。其中,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运动健身人群、消防员、建筑工人、快递小哥等。
此外,小孩、有基础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因中枢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致使人体散热功能障碍,对外界温度的感知也比较弱,因此比一般人更容易中暑。以上特殊人群及其家人需要格外注意,尤其脑梗塞、脑出血、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更需小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谣言:空调反复开关才省电?
真相
由于空调启动时的瞬时电流往往较大,如反复启动耗电量会相应增加,同时不利于空调保养,影响空调寿命。现在一般家庭使用的空调基本都是变频空调,温度维持在设定温度上,压缩机转得很慢,长时间开启更省电。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回顾8月,
有哪些谎话被你一眼识破?
又有哪些谣言曾让你信以为真?
看完网信君的辟谣盘点,
你应该“心水更清”了吧~
不信谣、不传谣,
别忘了,
还要警惕这些网络骗局哦~
关键词:“助学”骗局
近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第2号预警,郑重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警惕“助学”骗局。
秋季学期陆续开学。每到这个时点,一些诈骗分子就开始蠢蠢欲动,“变着花招”对学生及家长实施欺诈。有的冒充资助工作者,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等途径,谎称发放奖助学金,引诱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窃取个人信息、骗取钱财;有的抓住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心理,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学生陷入“高利贷”“回租贷”“培训贷”等陷阱,“小贷”滚成“巨债”。
防骗提醒
01不轻信陌生人
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开展资助,都不会要求通过电话、短信、微信或QQ等方式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也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汇款或其他操作,如遇此类情况务必小心,不要按照对方要求操作。
02不贪图“小便宜”
在各类金融服务消费活动中,要认真阅读相关合同条款,提高甄别和抵制能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得越好,挖的“坑”往往越深。
03不盲目高消费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广大学生要养成自立自强、艰苦朴素、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坚决远离不良“校园贷”。
广大学生要时刻绷紧自我保护这根弦,当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注意留存相关凭据与证据,第一时间与老师和家长沟通,及时报警,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目前,有关部门开发了“国家反诈中心”“全民反诈”等手机app,建议广大学生和家长下载使用,共同构建全国一体化反诈技防体系。
(来源:网信佛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