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侨房里的“图书馆”你见过吗?|“周”游南区⑧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中山市南区街道,古称良都,是中山重点侨乡,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的名人众多,古有匡扶宋帝的侍郎马南宝、香山立县发起人之一的梁杞,近代有中国四大百货领军人物马应彪及郭氏兄弟、“空军之父”杨仙逸、“炸药之父”林炳光、中山青年革命运动先驱刘广生、史努比手模制作大师马乐山等,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多彩的旅游资源。

即日起,南方+开设“‘周’游南区”栏目,带领大家领会“侨乡南区”跨越百年的侨房魅力、走进田园山间体验“采菊东篱下”的宁静……


第八期,我们来探访有着一座“特殊图书馆”的中山南区寮后村。

寮后村古围墙。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寮后村古围墙。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寮后村在元代中叶(1271年—1368年)期间立村,因位于鸭寮背后建村而得名“寮后”,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侨乡村落,也是中山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村内现存有碉楼20座,侨房约200间,大多建于民国时期。

村庄位于中山市南区街道西南部,隶属北溪社区,距离市中心约7公里。辖区面积1.71平方公里,西隔石岐河与大涌镇相望,东靠梅岭山脉,盛产荔枝、乌榄等。村内以“刘、高”为两大姓氏,以隆都话为交流语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寮后村以“研学寮后”为发展定位,先后开展梅岭街停车场、侨房保育活化、自助图书馆、糖包山草地等振兴项目,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寮后村有一棵4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寮后村有一棵4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侨房保育活化项目选址陈家巷和米铺巷,对面积约1127平方米的10栋侨房进行修缮,引入文旅产业,借助媒体宣传推广,让老侨房成为新景点。

作为寮后村侨房活化保育示范项目的“香山公社”,该项目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集香山民俗、非遗传承、文旅文创于一体,在全市首次提出“互联网+文化+旅游+创业+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模式,向传统乡村导入自然科学教育、劳动实践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航天科技教育相关业态,开发推广“荔枝红茶研学”“叶脉研学”“扎染研学”“陈皮研学”“压花研学”系列研学游活动,带动寮后村经济转型升级,为南区街道乡村振兴进程提供了新的实践范本。

寮后村一家文创铺的花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寮后村一家文创铺的花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寮后阅书报馆位于寮后报馆巷1号,由顺和公司于公元1928年建造,占地40平方米,建筑面积84.19平方米,为两层砖木的骑楼建筑,外观装饰带有以狮子为文化符号的灰雕,精美且具有南洋气息。当年华侨为了让寮后村村民知晓天下事、放眼看世界,捐资建设寮后阅书报馆。

寮后阅书报馆。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寮后阅书报馆。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其中一楼免费提供书报供村民阅读,骑楼下方设置听故事专区;二楼免费提供给表演团队进行日常排练,每逢村内重大节日,表演团队会义演助兴,有时还会到附近村庄义演。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捷,到报馆看报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少,寮后阅书报馆遂暂停对外开放,直到1990年,被短暂盘活为星光老人活动中心,后来随着老人活动中心搬迁,寮后阅书报馆于2002年再次关闭。

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为侨服务“最后一公里”,2020年7月,南区街道办事处投入近百万启动寮后阅书报馆保育活化工程,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其外观和结构的基础上,一层通过引入智能RFID设备打造成自助图书馆,设置阅览区、听书区(有声图书),藏书区。二层设置温馨的小型会客室,打造为基层侨胞之家“良都侨苑”,以供回乡的侨胞和亲友们歇脚小聚,更好地服务北溪片区居民和华侨、归侨、侨眷。

住宿攻略:

“蝉意民枫”位于寮后村陈家巷38号之二,民宿由两间旧侨房改造而成,院子古朴温暖,一棵龙眼、一棵凤眼比邻而立。客人可选择喜爱的蝉意主题屋舍,安眠在新茶暗香的静夜里,苏醒在鸟叫虫鸣的晨光中。亦可在咖啡休闲茶座喝茶聊天,享受落日余晖的温柔。

出行攻略:乘坐014/051公交车,在西环三路口站下车。

【策划】朱晓宇

【采写】苑世敏

【摄影】叶志文

【通讯员】刘羽谦

南区读者群。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南区读者群。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编辑 李姗恒 裴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