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播撒一片希望 无论瑶乡或边疆

南方日报·清远观察

■关注2022年教师节

编者按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教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庄重而伟大的使命。在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际,《南方日报·清远观察》将笔墨和镜头对准清远的乡村教师、援藏教师,讲述他们的教育故事,传递他们的教育情怀。

“老师,下节课去哪里上?”

“老师,什么时候来我家家访?我煮饭给你吃。”

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山一座连着一座,三排镇百斤洞小学深藏其中。在这所不起眼的村小里,英语老师房依鸣的课堂总是书声琅琅。课前课后,学生也喜欢围着他请教问题,或邀请他去家访。

在英语课上,房依鸣用卡片等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南方日报记者 苏晨 摄

在英语课上,房依鸣用卡片等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南方日报记者 苏晨 摄

40岁的房依鸣,在家乡瑶山执教已有21个年头。百斤洞小学,是他从教的第三所学校。三年来,在他的引导下,原本传言中“不好教、不听话”的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成绩提上去了;师生眼中的“调皮鬼”孩子,也渐渐在他面前卸下乖张,敞开心扉。

“老师的成就感体现在学生身上。”房依鸣认为,只要瑶山需要自己,自己就甘愿留下,为更多孩子成长引路。

创新方法

村小英语成绩有了起色

“举起手来大声念五遍。”讲台上,房依鸣发出口令。

“Polite,Polite……”全班同学齐刷刷地高举手掌,每念一遍单词就收起一只手指。

不同于许多山区孩子说英语容易怯场,在房依鸣所教的班级,孩子们读起课文来总是声音洪亮,气势十足,楼上楼下都能听见。

说百斤洞小学是连南最偏远的乡村学校也不为过。百斤洞是瑶族村落,依山而建,进村的山路蜿蜒曲折。随着一路登高,视线晕眩之际,又能将碧绿的瑶山美景尽收眼底。几经曲折终于到达山顶,从村委会旁不起眼的小路拐进去,路的尽头就是百斤洞小学。

百斤洞小学有153名学生,11名教职工。房依鸣担任四、五年级的英语老师,还要教信息技术课,同时负责学校的教务工作。

“来之前我的心里很忐忑。” 房依鸣在2020年下半年调入百斤洞小学,这所学校不仅位置偏远,而且有传言说学生不好教、不听话。

初来乍到,房依鸣确实有心理落差。百斤洞小学教学设备陈旧,校园环境简陋,而且村里没有商店,生活极不便利,老师们轮流买菜做饭,工作日大多住在学校宿舍。怀着“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的想法,房依鸣慢慢调整状态,让自己融入新环境、适应新角色。

当时,许多课室里的班班通设备都坏了,房依鸣联系热心人士为学校捐赠了投影仪,安装在微机室里,这样一来更方便在课堂上运用图片、影视等元素,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他发现,山区孩子的英语发音容易受汉语和瑶语影响,有的学生用拼音读法去念26个英文字母。于是他下了许多功夫给学生纠音,“要会读会说,才能做进一步练习。”

房依鸣自创了“举手朗读法”,让学生一边伸高手掌一边朗读,五个手指意味着要读五遍,在学习单词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有时,他会组织一些小游戏,例如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出“高矮胖瘦”等单词,这时课堂里就会充满欢声笑语。

当被问及“What’s Mr.Fang like?”,五年级学生沈雪莲给出的回答是“Kind and funny”。在房依鸣的种种引导下,孩子们对英语兴趣高涨。不少学生会在课间跑到教师办公室,问:“下节是房老师的课吗?我们去哪里上?”这时房依鸣就会会心一笑——学生们想去微机室了。

“以前英语是我们学校的弱项,如今有些学生的英语成绩在全县也能排得上位置。”谈起三年来的教学成果,房依鸣语气自豪。

启迪心灵

“丑小鸭”也有闪光点

在山区学校,留守儿童较多,老师不仅负责教书,还要操起家长的心。

“学生父母不在家,老师就要常去家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房依鸣说,农村家庭情况复杂,许多孩子跟祖辈一起生活,有的学生家里没有大人,只能靠哥哥姐姐照顾弟弟妹妹。

通过家访,房依鸣得以发现孩子丰沛的内心世界。五年级的沈度林黑黑瘦瘦,一脸酷拽,曾因经常和同学推搡打闹而被告状。刚接手他们班级时,房依鸣就对这个“调皮鬼”有所耳闻,但一次家访改变了他对这个孩子的看法。

那是三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后的一天,房依鸣和另一名老师结束了对沈度林的家访,准备回学校。当时天色已晚,山中没有路灯,他们也没手电筒,沈度林主动点燃火把送老师们回校,自己再赶夜路回家。“这孩子是个可塑之才!”房依鸣惊喜地和同事说。

从这以后,他更加关注这个男孩,发现他其实天资聪慧,只是有时态度不够认真,便对他耐心开导。渐渐地,“调皮鬼”沈度林变得乖巧主动了,时不时来找房依鸣聊天。

“在农村学校,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让学生明白你理解他、懂他,他就会听你的话。”房依鸣笑着说,除了多和学生交流,自己还会通过送文具等方式“收买人心”。在他看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孩子的心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容易导致一些行为偏差,但其实他们本性善良淳朴。如果多给孩子一些关注、一些鼓励,就能激发他们展现自己的闪光点。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房依鸣成了颇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孩子们经常争着邀请他去家访,他一边笑一边答应,有时晚上出去散步,就走到了学生家里。

事实上,扎根瑶山21年,房依鸣并非没有动过走出去的念头,他有自己牵挂的家人,也想去看外面的世界。但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不断强化着他作为乡村教师的责任感。

比如,有一次沈度林和女生打架,围观的同学第一时间找到房依鸣,“沈度林比较听你的话,去劝劝吧”。这句话让房依鸣受到触动,他赶到现场对沈度林说,“你的名字不是有‘度’字吗?就是要有风度。”男孩低头不语,从那以后却收敛了许多。

学生的积极改变,房依鸣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这份欣喜使得他甘愿扎根山区,为更多孩子引路。“既然这里需要我,我就在这里,在被需要的地方,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

“到西藏刚满一个月,我就看到了今年的第一场雪。”9月5日,远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的蔡艳玲发来一条信息说,“皑皑雪峰与湛蓝天空,很纯洁、很奇妙的感觉。”

蔡艳玲老师8月5日奔赴西藏林芝,开启3年支教生涯。张晓欣 摄

蔡艳玲老师8月5日奔赴西藏林芝,开启3年支教生涯。张晓欣 摄

这位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殊荣、来自广东省连州市的教师,今年入选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组团式”教育人才,8月5日奔赴西藏林芝,开启了3年支教生涯。

从南粤大地到雪域高原,蔡艳玲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我会尽我所能去帮助学生成长。”对于即将到来的教师节,蔡艳玲计划与在林芝一中的20位广东援藏教师一起合唱《万水千山总是情》和《不忘初心》等节目,共庆支教生涯的第一个“双节”。

引导学生走更好的道路

“尽自己所能从正面去引导学生,严格要求他们,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走上更好的人生路。”这是蔡艳玲老师从教的初心。

1998年从广东教育学院(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毕业之后,她带着这样一颗炽热的心在连州市第四中学开启了教师生涯。2003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转入北山中学任教,两年后回到母校连州中学工作至今。“成长时期,青少年对世界的认知可能没有那么全面,我想尽自己所能,能够影响多少学生,就帮助多少学生。”

蔡艳玲从教24年,其中15年担任高三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十几年担任班主任等班级管理工作。“当班主任确实很苦很累,但是如果做一位老师不当班主任的话,就犹如隔靴搔痒,对学生不够了解,跟学生的感情也不够深厚。”为当好班主任一职,她想出不少创新教育方法,例如在操场举行开放型的班会,以及在班上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展开良性竞争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总能让原本成绩并不理想的班级在同类班级中脱颖而出,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在她的教学理念中,学习没有捷径,需要扎扎实实。“就我自己而言,哪一个知识点和理论在哪一页书哪个位置,我都很清楚,上课经常不带书去都能讲出来。所以自己首先学得很扎实了,然后才能感染学生,学生常说‘老师不用看书都知道内容在哪里’。”

除了言传身教,也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蔡艳玲认为,“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高考之前,她会让学生多讲题和模拟出题,鼓励学生超越老师的水平。平时,她会想尽办法激励学生,“成长过程中学生都会有弱点和缺点,但更应该看到学生的优点,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做法。”例如在家长会上,作为班主任的蔡艳玲会将学生的优点写下来,写在纸条上,贴满课室的墙面,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们鼓励和肯定。

用爱心温暖学生

“从小我就想当一名老师。一路走来我受到过很多老师的关心,在他们影响下,我所有高考志愿都是填的师范。”蔡艳玲回忆,她在连州镇三古滩小学上一年级时,一位名叫刁佩珠的老师令她印象十分深刻,“刁老师对学生非常好,很慈爱。冬天总是异常寒冷,下雨时,路途遥远的同学回到学校鞋子裤子都湿了。为此,刁老师会早早来到小学烧好木炭,让学生烤火取暖,烘干鞋裤。她经常去家访,我们村的家长都认识她。”

在蔡艳玲的教学生涯里,这种对学生的关爱得以延续。平时,她总是用心为学生付出,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每到元宵节,她会煮好汤圆送到学生宿舍;中秋节时,她则会买好月饼和水果到宿舍看望学生。

从教第二年遇到的一名男生,至今让蔡艳玲记忆犹新。“那个孩子非常聪明,但是由于小时候调皮,在玩鞭炮导致左眼受伤,高考体检时视力被判定为0,内心受到打击,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体检完那天下午之后就没再回学校。”她回忆道。

当天傍晚,她骑摩托车前往九陂镇,走过很远的田埂路来到这名学生家中,“我们在他家门口聊了很久,鼓励他参加高考。”在参加那一年的高考后,这名学生没有考上本科,“后来我劝他复读。最终他被我劝动了,复读后考到广东商学院。在他上大学没钱缴学费时,我用自己不多的积蓄支持他求学,他毕业后发展得很不错。”蔡艳玲说。

在蔡艳玲教书育人的耕耘生涯里,播下的是平凡点滴,收获的是累累硕果。她所任教的班级学科成绩都得到了提高,在高考中,学科成绩名列前茅。2018年,她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01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20年至2022学年度,蔡老师被选派到广州市第一中学进行跟岗挂职学习。

在雪域高原坚守初心

多年从教生涯让蔡艳玲明白了教育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厚的家国情怀。今年,广东省在全省遴选教师到西藏支教,当她看到这个消息时,主动报名请缨。通过层层选拔,她成功入选为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组团式”教育人才,支教林芝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并担任班主任。

8月5日,挥别不舍的家人,参加完学校组织的欢送仪式后,蔡艳玲乘机顺利抵达林芝市,开启了为期3年的支教工作。

“我带了一小包家乡的泥土和一瓶家乡的水到了西藏。还买了一台便携式制氧机,用于应对高原缺氧。”蔡艳玲说,家人担心她到了高原水土不服,于是听从老人家的建议带了一点家乡水来到西藏,“其实也是对家乡的一种寄托。”

“高原上空气比较稀薄,但是也特别纯净。从学校往外看,每天山上都是云雾缭绕的,风景非常优美。格桑花、向日葵、芍药争先盛放,校园里面有各种果树,桃树上挂满一串串桃子,沉甸甸的。”谈到初次来到西藏的印象,蔡艳玲说。9月5日,她在西藏见到了今年的第一场雪,从学校操场遥望,皑皑雪峰与天空之间,有一层分明的积雪。

目前,受疫情影响,林芝市第一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在上网课,她趁此机会与其余19名广东援藏教师在学校进行课题申报,参加各种网络培训、做微课、备课等,以更好地适应林芝市教学情况,为今后教学工作服务。在前往林芝市之前,她还加入了一个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以掌握更多前沿的教育方式,努力提升自身教科研水平。

“接下来,我们计划进一步了解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需求去摸索适合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以及将来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所汲取到的知识,与当地老师一起探讨交流,尽我所能去帮助学生成长。”蔡艳玲表示,她将本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工作态度,力争在新的工作岗位再创佳绩。

对于即将在西藏度过的第一个教师节,同时也是中秋节,蔡艳玲计划与在林芝一中的广东援藏教师共同庆祝。届时,学校内的20位广东援藏教师将一起合唱《万水千山总是情》和《不忘初心》节目,共庆双节。

记者】苏晨

【媒介助理】张晓欣

【通讯员】张红艳 陈汝倩

编辑 叶镇祖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