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摇滚少年成高胡乐手,他在大湾区舞台自如跨界

南方+

手拿高胡、温润儒雅的民乐手;背上吉他、“嗨”翻全场的摇滚青年。

这两种身份,在青年高胡演奏家余乐夫身上,有着奇妙又和谐的融合。

他是高胡大师余其伟之子,从小饱受广东音乐的熏陶。中学时,受港乐风潮影响,他一度深陷摇滚乐,玩起了吉他和乐队;之后,他又回归家学,对国乐及高胡艺术有了更深刻认知,与同道好友组建南亭会乐团,潜心研究粤乐及高胡艺术。

父亲的光环曾给了他巨大压力,但压力最终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他走出了自己的跨界融合之路。近年来,他既推出了广东音乐原创新作,也有摇滚版《彩云追月》等创新改编,在不同音乐风格间游刃有余。

父子俩如今分别在香港和广州任教高胡,并积极推动广东音乐。他们的朋友圈遍布大湾区及全国。父亲桃李满天下,余乐夫也与不少父亲的学生成为好朋友。

粤港澳三地的青年演奏家们组成“粤乐集结号”,不定期“成团”演出。他们在大湾区的舞台上挥洒热情,以富有朝气的表演,让更多人领略广东音乐的魅力。

01:17
( 适逢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余乐夫与南亭会乐团在由南方日报、南方+推出的“湾区共此时”音画长卷中,演绎摇滚版《彩云追月》 ,时长共1分17秒)

民乐×摇滚,这首高燃版《彩云追月》很带感

◤边玩摇滚,边学高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港乐风靡的鼎盛时期。“Beyond、温拿与太极还有四大天王的歌,是我们少年时代的共同记忆。”余乐夫回忆,就读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时,尽管主修高胡,但自己在课间也爱用钢琴弹奏香港流行曲,与同学们高歌作乐。这份经历不知不觉成为了他日后尝试跨界、创作的启蒙根基。

余乐夫。

余乐夫。

一边听港乐,一边学民乐,余乐夫自述“靠着一点小天赋”,顺利考上了星海音乐学院,修读高胡专业。不过,中学时代着迷的港乐,依然对他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让他总想尝试不一样的东西。

“接触摇滚乐,是我真正意义上对音乐产生狂热的开始,那种冲动难以言表。”18岁那年,他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吹波糖”,担任吉他手。乐队成立的初衷很纯粹,“就是觉得‘酷’,一听到吉他和摇滚乐,身体中那种热血与冲动,仿佛早就写在了自己的基因里。”

吹波糖乐队。

吹波糖乐队。

乐队在1999年成立,但多年都属于人员变动的涣散状态。直到2006年,随着主唱童绍民的确立,奠定了“吹波糖”的艺术内核方向。2008年,首张专辑《青春残酷物语》在香港发行。

“当时开始和香港乐队有了更多交流。”余乐夫说,频繁的演出合作,让乐队有机会接触香港较为成熟的唱片工业。当时“吹波糖”在广州有一个跟香港乐队同台演出的机会,恰好唱了专辑主打歌。全新的粤语摇滚歌让在场的香港唱片公司负责人眼前一亮。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发行了这张专辑。

出版专辑后,乐队有了更多演出邀约,也趁势推出了更多原创粤语歌。然而,同时还要兼顾大学高胡教学任务的他,面临着一个选择:是专心玩摇滚,还是主攻广东音乐?

◤回归民乐,在大湾区舞台跨界创新◢

“不同年龄段,人的品与艺术触觉是会起变化的。”随着阅历的积累、思想的沉淀,余乐夫愈发体悟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我发现民乐不仅不‘土,它更接近我灵魂深处的追求,能打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余乐夫演奏高胡。

余乐夫演奏高胡。

有两三年的时间,他十分刻苦练习高胡。“生长在大湾区这片土地,广东音乐有着开放包容的音乐传统,在表达形式上约束少,更贴近人性。”他说。

2003年,他与同学吴迪等组建了南亭会乐团,潜心研习广东音乐。而摇滚经历,又让他在广东音乐审美上有更开阔的视野支撑。

近10年来,余乐夫独自创作高胡协奏曲《秋江水云》《踏雨心晴》及《光年无限》等作品,获得“广东音乐创作大赛”及“金胡琴奖”等多项殊荣,得到业内的好评。

南亭会乐团。

南亭会乐团。

此外,由他改编的摇滚版《彩云追月》更新了大家对民乐的想象,让许多乐迷感叹“太燃了”!这首曲子不仅是南亭会乐团的代表性创演节目之一,也凝聚了余乐夫摇滚与国乐的经历,其舞台表现之淋漓尽致令人称快。

2016年,余乐夫受笛箫演奏家杨伟杰邀请,担任其组建的粤港澳广东音乐团队“粤乐集结号”艺术总监及高胡领衔。组合里包括了澳门中乐团首席张悦如等诸多粤港澳三地的青年民乐好手。

粤乐集结号演出现场。

粤乐集结号演出现场。

他们不定期“集结”,分别带来各自强烈的艺术风格,在舞台上碰撞出独特的火花。摇滚版《彩云追月》、《走马》《禅院钟声》等或创新、或传统的作品,在他们的演绎下,为更多大湾区乐迷所知,也让“粤乐集结号”的舞台充满了活力生机。

“民乐是我心灵深处的一个港湾。在我的生命中,它还意味着一种责任和担当。”已步入不惑之年的余乐夫深知,传承和发展广东音乐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他认为广东音乐的发展空间必将随着大家的努力而越来越广阔。

在他看来,无论是大湾区职业院团的水准,还是社会国乐的教育水平,都达到了较高标准。粤港澳三地国乐发展并驾齐驱又各有特色,“广东的风格大气稳重又兼顾乡土气息,香港在国际理念中又彰显洒脱个性,而澳门则在中式基础上洋溢着南洋风情。”余乐夫认为,随着大湾区民乐界的交流逐渐深入,无论是创作、演出或是普及教育上,都将形成合力,让广东音乐在大湾区的舞台上更加耀眼。

点击链接,看完整版“湾区共此时”音画长卷>>

记者 徐子茗

实习生 张茗嘉

图片 由受访者提供

总策划:黄灿 张俊华

监制:李贺 王海军 曹斯

统筹:李培 曾强 胡良光

制片:毕嘉琪 王良珏

创意脚本:毕嘉琪 黄堃媛

拍摄编导:王良珏 杨奇

剧务统筹:黄堃媛

艺人统筹:徐子茗

剪辑/包装:杨奇

摄像/摄影:仇敏业 姚志豪

美术设计:郑炜良

推广分发:丁晓然 钟金秀 麦小华

原创音乐:潘凯鸿 毕嘉琪

采写:黄堃媛 徐子茗 关雨晴

实习生:尹露 方可茵 张茗嘉 杨木子

【参与表演】

南亭会乐团

高胡:余乐夫

秦琴:童绍民

笛子:李志成

架子鼓:梁佳

贝斯:李子超

【技术支持】

广州量子虚拟制片厂

【特别鸣谢】

广州市文化馆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编辑 钟烜新 李江萍 冯颖妍 张志超
校对 潘俊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