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主妇到“摆渡者”,她是这些孩子的“临时妈妈”

广东禁毒
+订阅

118

禁毒攻坚进行时·第118期

蔡涛琴探访因毒致病的涉毒人员

从家庭主妇到吸毒人员的灵魂摆渡者,从禁毒“小白”到电白禁毒宣讲第一人,从禁毒行家变身强戒人员孩子的“临时妈妈”……她,就是蔡涛琴,一名与禁毒工作打了4年交道的一线禁毒社工,目前负责省级示范点的宣讲工作,是茂名市展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电白片区主管。让我们走进蔡涛琴驻点的电白区林头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了解这位一线禁毒社工背后的感人故事。

从禁毒“小白”到电白禁毒宣讲第一人

参加禁毒工作以来,蔡涛琴认真学习禁毒知识,经常参加各种禁毒培训,从原来一无所知的禁毒“小白”,蜕变成专业知识丰富,个案开展方式特殊、有效,小组活动层出不穷的禁毒能手。

从一线禁毒社工到林头站小组长再到电白区主管,蔡涛琴只用了三年,她以同理心、尊重、接纳的工作态度,耐心倾听每一个服务对象的需求,用专业视角挖掘服务对象的需求,换位思考、以爱感化、果敢肯干,灵活整合资源帮扶吸毒人员及其家庭,为服务对象搭建回归社会的桥梁。自2020年6月林头镇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作为省级禁毒示范镇工作站,蔡涛琴担任工作站讲解员,参加禁毒宣讲活动达72场次,约3000余人,在社工中被称为“电白禁毒模式宣讲第一人”。

从禁毒行家变身强戒人员孩子的“临时妈妈”

做运输的老漠(化名)十几年前就染上毒瘾,老婆苦劝其戒毒无果后,也一起参与吸毒,几年前因为吸毒过量,丢下老漠和两个女儿撒手西去。去年,老漠再次吸毒的时候被电白警方抓获,第四次被送进戒毒所戒毒。

蔡涛琴在做强戒人员家访时发现,老漠的家里很多被烧烂的锅,两个孩子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蔡涛琴向邻居打听时得知,老漠的母亲因为精神问题,经常煮饭忘记关火,所以烧烂很多锅,孩子根本就没有吃饱过。同为母亲的蔡涛琴心痛不已,决定担当起两位孩子的“临时妈妈”。

她通过前后四次家访及慰问,清理出4车垃圾,还原一个真正的家;与两个孩子及老漠的母亲建立信任关系,并协调连接区禁毒协会、社会组织“正浩慈善基金”以及镇民政社会事务办给予物资援助,同时与社区禁毒志愿者、展翼社工对孩子开展作业辅导;购买鸡、鱼等菜肴和蛋糕一起为老漠女儿庆祝生日。在生日歌中通过视频,与正在戒毒所强戒的老漠连线,大女儿哭着说,“爸爸,我考了100分,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年迈的老母亲也泪眼涟涟,颤抖的手指摸着手机屏幕里老漠的脸庞,不停抽泣。

正是这样,蔡涛琴用母亲的慈心去帮助缺少母爱的在戒人员孩子,通过母爱去感动孩子、感化强戒人员,以孩子渴望父亲的爱和陪伴,唤醒了该强戒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的决心。蔡涛琴说,她会继续当好这个“临时妈妈”,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帮助老漠早日脱离毒海,回归社会。

让“过来人”变身戒毒宣讲人

亚强(化名)有过4次强戒史,在广州强戒时接受过社工的心理咨询,得知镇内有禁毒社工便主动过来求助。其妻子也是在册吸毒人员,吸食冰毒后患有精神障碍疾病,需间断性入院治疗;育有3孩,其中双胞胎一儿子10岁患脑瘫,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坐轮椅。生活上的不利、工作不顺,加上没就业技能,经济拮据,亚强心中感到极大的压力。

蔡涛琴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及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其家庭责任感,鼓励亚强发挥自身能动性正向面对生活。蔡涛琴考虑到其家中病患的就医情况以及孩子的就读情况,于2020年9月联动了社会事务部、人力资源、妇联、挂钩成员、卫生院等部门为亚强的家庭成功申请到了低保及子女就读的助学金。同时,蔡涛琴结合服务对象想在家附近找份工作以方便照顾家庭的意愿,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协助,为他找到一份月薪4000元的工作。目前,亚强保持不复吸已有3年,并自愿成为“过来人”禁毒志愿者,以自身经历告诫涉毒人员和宣传对象一定要远离毒品。

此外,近两年来,蔡涛琴对留守儿童共进行心理疏导47人,协助亲子关系修复47人,提供咨询服务393人次,社会救助39人,共走访(电访)962人次。她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保护伞”,护航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蔡涛琴说,她的社会角色比较多变,有时候是妈妈、家庭主妇,有时候是禁毒社工,有时候是一名“临时妈妈”,有时候是涉毒人员的“灵魂摆渡者”。但,更多的时候是一名平凡却有意义的禁毒宣讲员,向全国各地来访的人们宣讲禁毒的成果,呼吁大家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来源:茂名市禁毒办、茂名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