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之歌 | 高天白露秋,清肺润燥养肝脾

广东省中医院
+订阅

#二十四节气系列歌曲# 《白露——广东省中医院二十四节气专辑特别策划》。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表示,白露哲思:气始寒,生露凝,日渐短,夜渐长,旦夕秋风多,月映荷半倾,白露枣核下,甘润养脾肺,泽肤乌须发。

开栏语 :

“天人合一”作为中医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健康观的重要内容,包括人体自身的形神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内外环境统一。

对于如何促进形神统一和谐,最早、最朴素实用、最富含中医哲学内涵的技术乃出自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五形人体质判别。它通过对人的个体特征按五行属性分类进行论述,包含了人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季节的适应性、疾病的易感性以及预防保健等相关内容,其内容详尽,被称为《黄帝内经》中最为完备的体质分类。

而对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最具有现实实践意义的二十四节气。它是对农业、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运行规律的凝结,也为人类养生保健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印证了《灵枢·本神》论养生时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本栏目将顺着节气推送省名中医池晓玲教授“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二十四节气养生系列”内容,从大家最为关注的中医养生为切入点,以中国农历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为分界点,以五形人体质为分类法,指导大家通过“五形人”体质辨识,在不同节气里通过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管理自己,以起到改善体质,防病祛疾的作用。

9月7日是白露节气。白露意味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同时,它也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过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天气转凉,气温开始逐渐降低,在清晨或者傍晚,近地面空气里的水汽遇冷后会聚在花草或者石头上凝成水珠,所以人们把这个时节称为白露。那么此时,不同体质的五形人应如何养生呢?

首先,我们先来辨别一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体质的?可参照下表进行简单辨别。

白露养生大则

精神调养:注意“安宁志性,收敛神气”,要保持情绪稳定。

起居调养:“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白露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

运动调养:运动量及运动强度都可以较夏天增大,可选择慢跑、打太极拳、体操、打篮球、羽毛球、导引等,以汗出但不疲倦为度。

饮食调养:首先,预防秋燥,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脾胃,饮食上可以多吃辛润食物,如梨、百合、甘蔗、芋头、沙葛、萝卜、银耳、蜜枣等,其次白露不宜进食太饱,以免肠胃积滞,变生胃肠疾病。

五形人白露养生要点

木形人:收敛神气

精神调养:白露节气,燥邪逐渐加重,容易对人体的肝气起抑制作用,木形人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大、胸闷、叹气等情况,因此,应注意收敛神气,保持心境平静,忌悲伤欲哭。

起居调养:天气转凉,木形人应当减少空调和电扇的使用频率,早晚气温偏低,宜将空调的温度调高或尽量不开空调。这是因为燥胜伤阴,若长时间逗留于空调房内,会加重黏膜及肌肤干燥等症状,且室内空气不流通,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病菌容易乘虚而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木形人同时也要早晚添衣,夜卧不可贪凉,凉席上宜铺上薄床单,切忌袒胸露背,所谓“白露不露身,早晚需叮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睡眠方面,建议早睡早起,早卧以减少秋天肃杀之气对肝脏的影响,早起以利肺气清肃。

运动调养:多参与体育锻炼,以助调整情绪,可以选择太极拳、跑步、打球等,运动强度以不疲劳为度。

饮食调养:预防秋燥,宜多食养阴润燥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蜂蜜、百合、甘蔗、梨、银耳等。

药膳推荐:金橘萝卜饮

金橘5个,萝卜1/2个,蜂蜜适量。将金橘洗净后去子,捣烂;萝卜洗净,切丝榨汁;将金橘泥、萝卜汁混匀,放入蜂蜜调匀,即成。

有疏肝理气、清燥润肺的功效。

火形人:清热养阴润燥

精神调养:随着燥邪加重,火形人容易出现心烦易怒,故应该多察觉自己情绪变化,多安定心神,平心静气,暗示自己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

起居调养:盛夏余热未消,白露过后,只是稍有凉意,白天气温仍然较高,正是热转凉的交替时期,火形人在适当添衣保暖的同时,也需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保持体表处于清凉、干爽的状态,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另外,日常劳作不宜太过,应该避免大汗淋漓。睡眠勿要贪凉,以免患呼吸系统的疾患。

运动调养:金形人在白露时节选择运动项目应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宜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跑、足球等运动,避免汗出过多,以免损伤阴液。

饮食调养:多进食清热养阴润燥之品,如沙参、百合、梨、蜜枣、太子参、芝麻等食物及药食两用之品。

药膳推荐:薏苡仁菱角粥

薏苡仁50克,菱角150克,糙糯米100克,陈皮5克。先把菱角斩一刀,放入砂锅中加水煮熟,挥起放入冷水中,再去壳取肉,捣成碎米粒状待用;薏苡仁、糯米浸泡洗净。将洗净的糯米放入开水砂锅内烧开,转用小火熬煮,加入薏苡仁、陈皮,待米煮至开花时,再加入菱角,一同煮至米极烂、粥稠时即可食用。

有疏肝解郁、健脾益气的功效。

土形人:润肠养胃

精神调养:土形人经过长夏后,易产生疲乏之感,有时也易情绪低落。中医认为,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因此建议保持心情舒畅,勿抑郁恼怒,记得常常绽放笑脸。

起居调养:秋对应肺,肺与大肠相表里,又因“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者也”(《薛生白医案》),因此土形人这一时节应注意养护肺气和脾胃。另外,白露燥气渐显,燥易伤津,人体除了会出现口唇燥裂、毛发干枯、皮肤干燥等症状,肠道也会因为受到燥气损伤而变得干涩,出现大便不通畅的情况。土形人除了适当多吃一些润肠通便的食物之外,也可以通过摩腹运动来调理肠胃、润肠通便。另外,白露外则暑阳渐逝,内则微阴初生,昼夜温差变化逐渐增大,是脾胃病高发季节,土形人夜晚睡觉要撤掉凉席、关好窗户,尤其是腹部,更要注意保暖,否则脾胃易受寒易引起腹泻。平时应少吃多餐,多食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油腻。

运动调养:秋天气候宜人,是一年中难得的锻炼身体的好季节。白露后,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但选择运动项目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以汗出但不疲倦为度,这样有助于机体内气血调畅。可选择慢跑、太极拳、羽毛球、足球等运动,以不觉疲倦为度。

饮食调养:多吃健脾益气,养肺润燥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太子参、山药、梨、葡萄、栗子等。

药膳推荐:莲子茯苓糕

莲子肉、茯苓、麦冬各500克,白糖、桂花各适量。将莲子肉、茯苓、麦冬共研成细粉,加入白糖、桂花拌匀,用水和面蒸糕即成。

有养阴润燥、宁心健脾的功效。

金形人:养肺防燥

精神调养:秋气敛降,人体的精、气、神与之感应亦趋于收敛降潜的趋势,因而随着秋意渐浓,人体容易出现精神萎靡之秋乏症状以及莫名的心情低落之“悲秋”情绪。金形人宜宁神静气,切忌悲伤情绪,以防伤肺气。

起居调养:空气开始变得干燥,燥邪当令,金形人容易出现口干、咽痛、咳嗽少痰等症状,所以在这个时节要特别注意对于肺的养护,如避免进食辛辣食物耗损肺气,避免大汗淋漓耗损肺阴。这段时间,天亮的时间会开始逐渐延迟,阳气开始逐渐往地底下收敛,金形人在日常起居上应该早睡早起,早睡能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以使得肺气舒展开来,帮助疏通肺经。此外,建议夜间睡眠注意适时添加衣被,以防受凉。

运动调养:不宜运动太过,以防损耗肺气肺阴,建议进行一些伸展运动,如八段锦、广播体操等。

饮食调养:多食酸味,润肺养肝以防秋燥,可多进食梨、百合、银耳、蜂蜜等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以养肺益胃生津之品。

药膳推荐:银耳枸杞莲子大枣汤

银耳、枸杞、大枣、莲子各100克。上四味加水共煮成糊状。

有解毒、养阴安神的功效。

水形人:健脾益气,养肺益胃

精神调养:此时阳气渐沉,阴气渐显,对水形人来讲,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心烦意乱之感,故宜多至户外阳光充足之处走动,并保持乐观的情绪,宁神定志。

起居调养:白露过后,冷空气开始南下,昼夜温差逐渐明显,土形人应开始注意保暖,避免着凉。特别是针对颈部、肩肘髋膝关节、双脚以及腹部的保暖,因为这些部位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着凉后很容易出现咳嗽、腹泻等情况。平素体寒怕冷可多晒太阳晒背部,用阳光之温热来补充体内阳气的不足,能起到扶阳暖身的作用,对水形人来说,通过增加与阳光的接触可减少褪黑素的分泌,改善身心疲惫的状况,以保证人体饱满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另外,平时宜睡好“子午觉”以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交替变化。在晚上睡前也可以选择用温水沐足以温通肾经,促进气血的运行,帮助体内阳气的收藏。

运动调养:可选择散步、爬山、八段锦、太极拳、广播体操等轻松运动,不宜太过剧烈,不宜大汗淋漓。

饮食调养:宜进食健脾益气,养肺益胃之品,如太子参、茯苓、山药、栗子、蜂蜜等食物及药食两用之品。

药膳推荐:无花果炖瘦肉

无花果10个,瘦肉250克,山药15克,百合10克。将瘦肉洗净,切块,无花果、山药、百合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以小火熬煮约2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有清热润肺、健脾理气的功效。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 池晓玲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主任中医师,教授,二级正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第六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中医哲学访问学者,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

兼任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委会副会长及方药量效研究专委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及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疾病健康促进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医肝病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首席专家顾问、广东省保健协会健康服务示范基地首席专家等40多个学术任职。

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近40年,坚守中医原创灵魂,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推进中医肝病的传承发展,创立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及其创新性学术思想,建立以辨证论治为主导的“预测-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肝病防治模式,疗效显著。擅长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疗法、中医外治法、药膳食疗、养生保健,提出并实施中医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治疗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供稿:池晓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  宋莉萍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