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长岗坡:赓续红色记忆,打造彩色美旅

南方探针
+订阅

“罗定儿女多英雄,壮志引太济金银。十里彩虹跨长岗,疑是银河落罗平。”长岗坡渡槽位于云浮罗定市罗平镇长岗坡,是首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之一,被称为“南粤红旗渠”,素有“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之美誉。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近日来到长岗坡,寻觅其红色故事,感受其焕新发展。

长岗坡渡槽。欧阳胜勇摄  南方+ 欧阳胜勇 拍摄

肩挑人扛,绝壁穿石,一锤一铲建成人工天河

“山上不长草,黄泥往下倒。若要保老命,举家往外逃。”这是一首数十年前在罗定地区流传颇广,描写罗定“十年九旱”、地瘠民贫的民谣。现在,记者沿着蜿蜒的道路到达长岗坡,白色的小楼依路而建,远处翠绿的稻田随风带来芬芳的稻香,游客们在美丽的风景前打卡拍照。而这巨大的变化背后,有着一段深刻的故事。

罗定地处两座大山之间,由于自然水源分布不均,水利设施少而简陋,致使罗定之前旱涝灾害频繁,成为一个历史上的苦旱地区。当地村民向记者介绍称,之前为了找水,需要走很远的路,但凡一口井有水,都显得格外珍贵。

长岗坡渡槽。欧阳胜勇摄  南方+ 欧阳胜勇 拍摄

为解决城区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和满足农业灌溉,长岗坡渡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建动工。渡槽起点位于罗定市罗平镇长岗坡,终点位于双莲村天堂顶,自南向北横亘大片农田之上,于天堂顶通过隧道引入金银河水库。渡槽总长5200米,宽6米、高2.2米,渡槽两边设有行人道、护栏,为连拱结构,共有133个墩,132个跨拱,拱的最大跨度51米,曾一度是世界最长的渡槽。

“当时建长岗坡渡槽非常困难。工程在1976年11月开工,罗定当时技术、资金、工程机械、钢筋水泥原材料……什么都缺。”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这样浩大的工程,大部分是依靠人力完成的。罗定组织了几万名干部群众,自带工具,肩挑背扛,用钢钎铁锤,拉人力车,风餐露宿,绝壁穿石,在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用土办法和拼搏精神,耗时四年零两个月,建成长岗坡渡槽这一条“人工天河”。

值得一提的是,四十年过去,长岗坡渡槽槽体历经水流的冲刷,至今没有过大修,甚至未曾漏水。长岗坡渡槽每年把近4亿立方米的太平河、罗镜河河水横空输送到金银湖,灌溉8万多亩农田,保障城区以及多个乡镇55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

纵观整个建设过程,“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精神让人动容,缺少设备资金的现实条件下,攻克道道难关,生动展现何为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牢记宗旨、无私奉献”的为民精神亦值得铭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在时任罗定县委郭荣昌的带领下,罗定从“饿定”变为“天府之国”;“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更值得学习,党员干部和群众凿大山穿隧洞,一担又一担的浇铸出槽身与槽墩,成就渡槽之坚固与美观。

资源活化,精神长存,产业融合推动文旅发展

罗定市依托长岗坡的红色资源,以“长岗坡 党旗红”为党建品牌,建设了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记者走访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其位于罗平镇双莲村,毗邻长岗坡渡槽,第一层主要反映历史上罗定的苦旱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治水情况;第二层主要反映长岗坡渡槽建设的全过程;第三层是长岗坡渡槽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长岗坡精神的意义。基地开放至今,吸引了数万党员和群众来此接受教育培训和参观学习,推动着红色基因传承。

长岗坡渡槽。欧阳胜勇摄  南方+ 欧阳胜勇 拍摄

长岗坡渡槽。欧阳胜勇摄  南方+ 欧阳胜勇 拍摄

此外,据驻镇帮扶工作队队员介绍,工作队联合爱心企业开展樱花公益林植树活动,引进种植多种樱花树。“那边种了一大片樱花,等到花季的时候非常好看。”工作队队员指着远处的一片树林告诉记者。

位于长岗坡渡槽下方的超有机稻米种植示范基地也是一大美景,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片青绿,郁郁葱葱,非常治愈。若是在水稻丰收的时节,定是满眼金黄,美不胜收。

长岗坡渡槽。欧阳胜勇摄  南方+ 欧阳胜勇 拍摄

工作队还向记者介绍当地建设长岗坡三角梅观景平台,一个月后的国庆假期正是赏花的好时机。等到花期来临,缤纷的花海定将助力长岗坡打造彩色美旅,推动文旅经济可持续发展。

【记者】欧阳胜勇

【实习生】栗楠 李昭奕 黄咏楠

编辑 蒲思伊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