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音乐文物的种类繁多,单从材质上看,就有很多不同的种类。骨头、陶土、石头、青铜等,都是传统音乐文物比较常见的材质。
《和韵天下——中原音乐文物瑰宝展》中有着不少青铜材质的乐器,其中,位于广州海事博物馆一楼大堂的一套大型青铜乐器,体积庞大、分量十足,让人过目难忘。它就是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乐器——王孙诰编钟。
王孙诰编钟出土于1978年河南淅川县下寺楚墓,据考究,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出品。这套编钟由26枚甬钟组成,大小依次排列。钟身均作合瓦形,钟口大而舞部小。
这套甬钟的形制花纹都基本相同,但钟体比例有所差异。甬上装饰有蕉叶纹、圆窝纹,间以蟠虺(pán huǐ 蟠曲的小蛇形象)纹,舞部及篆带处也饰有蟠虺纹,正鼓部花纹则由两组对称的变形蟠螭(chī 无角之龙)纹所组成。
在现场仔细观察过的朋友不难发现,除了花纹以外,这些甬钟上还铸有铭文。这篇铭文一共有113字,主要记裁了“王孙诰择其吉金,自作龢钟”的史实。铭文铸在每个钟的钲部及左右鼓上,大型钟铸于正面,中小型钟则正背两面钲、鼓部均铸铭文。由于体积有限,小型钟由2个、3个或4个钟共铸一篇铭文。
在古代乐器中,钟是众乐之首,也是先秦雅乐的主体,既可在喜庆的场合助兴于宴飨,又可在肃穆的宗庙奏响祭祀神灵。同时,编钟还是统治阶级身份、等级和地位的象征。
编钟的演奏方式很简单,一般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钟身,因为大小造型的不同,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每个音调也不尽相同,只要按照音谱来进行敲打,就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