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蒺藜与潼蒺藜虽然名字比较接近,都叫“蒺藜”,但两者却是两种不同的中药材,其性味及功效也有所差异,在临床应用时不能混淆。这一期就跟大家一起学习认识这两种药。
在中药中以“蒺藜”命名的药材有两种:刺蒺藜和潼蒺藜。二者因何能共享“蒺藜”一名?
这与其植物的生长形态有关。虽然刺蒺藜是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潼蒺藜为豆科黄芪属扁茎黄芪的果实,二者植物的科属不同,但它们生长时均蔓生布地,会结出黄色小花。刺蒺藜因“其刺伤人,甚疾而利”而取名,又名止行、屈人。后世又发现了同洲沙苑有一种药材其生长形态似刺蒺藜,为以示区别,故取名为“沙苑蒺藜”“潼蒺藜”。如今为了更好地区别两种药材,前者仍称刺蒺藜,后者以沙苑子为其正名,而且两者的功用完全不一样。
刺蒺藜=蒺藜
刺蒺藜在药典中记载的药名为蒺藜,又名屈人,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其性微温,味辛、苦;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潼蒺藜=沙苑子
沙苑子也与蒺藜一样,丛生,布地蔓延,茎扁平卧,如果未开花结果,沙苑植株很像蒺藜。但沙苑为豆科植物,以陕西潼关、陕西凤翔县沙苑镇命名而有沙苑子、沙苑蒺藜、潼蒺藜之称。虽将其称为蒺藜,它并非像蒺藜那样,开黄花长刺果。夏天到了,茎上开出浅紫色扁豆样的花,很快结出绿色的荚果。
沙苑蒺藜在药典中记载的药名为沙苑子,又名沙苑白蒺藜、潼蒺藜、沙蒺藜,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其性温、味甘;归肝、肾经;具有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肾虚腰痛,遗精早泄,白浊带下,小便余沥,眩晕目昏。
用药禁忌:相火炽盛,阳强易举、肾与膀胱偏于热者忌服沙苑子。
两者对比总结
END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