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丰文化李文:沉浸式体验正风行,其趋势如何、策略何为?

广东文化旅游
+订阅

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承办、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22广东文旅夜间经济产业峰会上,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主理人李文通过沉浸式业态在商业、展览、夜游等不同场景当中的应用案例,阐述了“数字科技+文化艺术”激活沉浸式体验消费,并提出了“自主沉浸、去中心化、双向链接”的文旅沉浸式业态消费三大新趋势,及“沉浸体验体系、技术创新体系、IP进化体系、全域数字平台”的赋能文旅沉浸式业态四大策略。以下为演讲实录(精简):

沉浸式体验的多重可能

夜间文旅体验的核心业态便是沉浸式体验。当下,沉浸式体验正处于风口浪尖,技术趋势、政策利好、消费升级以及产业升级这四股东风,使其迎来了发展机遇。但不管是沉浸式业态还是夜游夜经济,都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只是在技术爆炸来临之前,我们的业态还不够丰富,消费体验的深度也相对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平权带来了价值判断意识的提高,信息透明带来了精神愉悦门槛的提高。2008年,数字娱乐电商诞生,人们对于线下社交娱乐有着更高的预期,对于优质体验有更强的偿付意愿。2012年,社交媒体及短视频出现,人们期望影响他人,也容易受信任的人的影响,同时,自拍的美学诉求以及短视频的创意诉求不断涌现。而今,元宇宙则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当下涌现出了许多沉浸式业态,如沉浸式夜游、沉浸式街区、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主题乐园等,一切皆可沉浸。但沉浸仅仅是这些我们表层所看到的现象吗?不是,我们必须要分析它的底层逻辑。目前来讲,对于沉浸式,我们更强调技术所构成的底层支撑,这些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扩展现实等。

回到沉浸式体验的起点,《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在书中提到,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否虚构故事以及概念,能否虚拟现实。当我们有了一个强大的大脑后,我们能够去讲概念与故事;当我们有了文字和绘画以后,我们能用文字世界与画中的世界虚拟当下的现实。而当我们有了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增强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讲,元宇宙不只是单纯的穿戴设备,在迈向元宇宙的当下,它可能是平行现实,但当技术爆炸性发展后,它可能是多重现实,这也是未来元宇宙可能的终极方向,多重宇宙的多重现实。

现在有一个词叫正念(或者说初心),这构成了体验的核心基底支撑体验的技术手段,则用来重构空间,解构时间。而在形式上,实的是展,内容是演,未来,我们希望能做展演融合,去改变空间的界限,改变业态的限制。

文旅沉浸式业态消费新趋势

文旅沉浸式业态消费的第一个趋势是去中心化,这在互联网世界已经被提出来了。那在文旅是否会出现去中心化?我觉得会。也就是说在将来,游客不会天天扎堆去到一个大型景区。去中心化以后,景区就是街区,街区就是社区,社区即是园区。去中心化也体现在游客更加偏好建造一个自己的小空间,比如露营的帐篷。同时,去中心化还体现在文旅企业不再依靠于传统中心化的生产和内容制造方式。励丰与张艺谋、王潮歌等导演合作过许多大型文旅演艺项目,但在未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支持下,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第二个趋势是自主沉浸。早期跟团旅游中,游客缺乏自主权,按照规定好的而非自己最喜欢的路线旅游,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是规定好的,同时,导游也是按照规定的导游词进行讲解。而现在,我们可以把一座千年古村作为剧本杀的场景,游客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把所有的内容都交给了游客自己来生产。

第三个趋势则是双向链接。未来元宇宙是否会取代线下文旅目的地?不会。我们一定要做到线下和线上的双向链接。我们也要做到游客、开发业主与运营团队之间的双向链接。刚才我也有提到,我们不如把内容的生产交给年轻人,让他们成为文旅企业的运营商与内容提供者。

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运营

我们希望对公共空间进行再次的重构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使之成为数字文化的展演平台。现在我们有大量的城市地标、城市客厅、城市阳台、一江两岸河道、绿道、广场公园、公共广告牌,但我们会发现这些空间很难吸引流量,那我们不如以这些空间的核心载体来打造公共艺术、文化、活动发布与复合营销流量变现的运营平台。

因此,我们提出让商区公共文化艺术“潮”无界,突破内生的文化边界,打破外在的形态,形成无界空间。也就是说,突破掉原来固有的空间界限和功能界限的划分,进行综合性的空间运营。从这个概念来讲,现在有许多的空间资源被闲置,我们希望能将原来城市的核心街区空间、商区空间、景区空间和园区空间进行融合。

我们现在提出将博物馆建在街区上,赋予街区展演融合的功能。在未来,我们会对这样的街区做大量的内容提升。当今,不管是旧城改造还是城市更新,往往都只是对空间形态进行改造,但其实更要改造和更新的是其中的文化内容。以乐山上中顺街区为例,我们在商业街区打造了酸甜苦辣四个博物馆,它们既是研学教育空间,也是美食品尝空间,游客在其中还可以看餐秀,我们将运营时间的24小时全部利用了起来。

沉浸式业态案例展示

关于沉浸式展览,我这里有两个案例,首先是巴黎博物馆,它做了一个混合现实的展览,把六种已经灭绝的动物通过混合现实的方式在博物馆的线下空间进行展现,以一只灭绝的动物为向导,来告诉我们在人类诞生之前曾存在这样的一个神奇的世界,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这里我提出一个非线性展示的概念。我们以前的展览是按时间轴进行线性展示,未来,结合混合现实与扩展现实技术,我们可以做到非线性展示,可以在任意一个节点进行空间的置换,也就是说,橱窗里所展示的实体展品被重新的内容的增强与现实的赋予取而代之。

第二个是迪拜未来博物馆,它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博物馆,展现了人们对2071年的想象。在外太空探索区,参观者可以通过模拟装置体验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并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互动装置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沉浸式体验航天员在空间站的生活。在生态系统主题区,多媒体装置让人仿佛走进亚马逊热带雨林,博物馆展出了大约2400种动植物的数字标本,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

在沉浸式夜游方面,我以黄山市著名景区花山迷窟为例。通过线下实体体验空间的打造,花山迷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密室逃脱空间。当然,它并不是简单的密室逃脱,我们以自然的采石场为空间,赋予它IP故事和场景,让游客和NPC进行交互。当游客重复游玩时,他可以自己扮演 NPC。现在景区最大的问题是内容无法更改,而在类似花山谜窟这样的一个空间中,如果我们把它打造成一个增强现实、平行现实的空间,在未来我们可以不断地对场景内容与交互方式进行更新。

四大策略为文旅沉浸式业态赋能

做好文旅沉浸式业态,首先需要建立沉浸体验体系,包括虚实融合、空间重构以及时间解构。其次,形成技术创新体系,通过VR/AR/MR、AI以及数字人虚拟人等技术来解决空间重构以及时间解构中遇到的问题。第三个策略是构建IP进化体系,我们觉得中国许多的文旅景区只会用而不会制造IP体系,因此IP进化非常重要。最后是搭建全域数字平台,包括公共数字与文化艺术平台、全景融媒体数字平台以及数字资产与数字藏品。

END

来源:广东文旅投融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