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发现一处!惠州象头山特有,国家二级保护

惠州发布
+订阅

又发现了一处!

近日,惠州象头山保护区再次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博罗红豆(Ormosia boluoensis)群落的新分布点,是惠州境内发现的第二处博罗红豆群落。

博罗红豆新分布群落航拍图。

本次博罗红豆新发现分布点的记录,刷新了博罗红豆分布纬度的最南点、海拔最低点,这一重要发现,将为红豆属植物的分布及生境研究提供新资料,同时也是特有植物博罗红豆种群研究的重要材料。

博罗红豆植株。

博罗红豆群落是象头山特有植物。经调查,此次新发现的博罗红豆群落位于海拔640~680米的一处山坡上,面积约0.2公顷,共有16株成熟乔木个体,其中最大的一株胸径达到12.1厘米。该群落处于良好的自然野生状态,林下散生幼苗,部分乔木已挂果。

博罗红豆挂果。

据悉,博罗红豆(Ormosia boluoensis)隶属于豆科(Fabaceae) 红豆属(Ormosia),是广东省特有的极小种群植物。博罗红豆是在象头山保护区内发现并发表的特有物种(王英强和陈邦余,1995),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科研价值。根据2021年国家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豆科 (Fabaceae) 红豆属(Ormosia)所有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列为一级的小叶红豆除外),充分体现了红豆属植物岌岌可危的生存现状。博罗红豆此前仅记录分布于象头山保护区海拔820米左右的一座山峰上,居群面积不到1公顷,个体仅314株。而本次发现的群落是惠州境内发现的第二处博罗红豆群落。

博罗红豆开花。

博罗红豆叶子。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极为重视博罗红豆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保护区于2019年建立了面积为1公顷的固定监测样地,基本摸清了博罗红豆群落在保护区的生长状况。

2022年1月,象头山保护区启动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在开展保护区全域野生动植物调查过程中科考队员尤为关注珍稀濒危及特有植物生长及保护现状。2022年6月,科考队员在新的植物样方区域内惊喜发现了博罗红豆植株,并立即对新位点进行了全面调查,最终确定此地为博罗红豆群落新分布点。

据了解,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珠三角地区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宝库。根据此次初步调查结果,保护区已记录到各类保护植物2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107种,中国特有动物12种。

博罗红豆原记录群落航拍图。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对博罗红豆新分布点的保护与监测,持续推进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全域动植物资源及种群生态调查、完善保护区网格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保护区科研监测能力与信息化建设水平,为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来源:惠州头条app

采写:惠报全媒体记者游璇钰 通讯员陶君 韦嘉怡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