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2022年秋季新学期正式开学,中山师生返校,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新学期,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成为中山教育格局中热度最高的板块之一。近三个月来,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教育资源布局动作频频,先后与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和中山纪念中学实现集团化办学,投入1.5亿元提升教体卫生设施水平,新区东片区(马鞍岛)首所中学——西湾外国语学校正式开学。
西湾外国语学校 南方拍客 连婉晴 摄
随着优质教育资源加速向东布局,以翠亨新区为核心的中山东部“临深”片区教育资源新高地雏形初现。
均衡布局,中山东部教育资源升级中
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教育资源优化首先“向内发力”。2022年秋季新学期开启,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的返校师生迎来新的校园环境。今年6月,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启动教体卫生设施综合提升行动,计划投入超过1.5亿元,实施超过30个项目,分批次、分阶段对辖区教体设施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施进行新建、改建或修缮。经过近2个月的施工,首批涉及云衢小学、南朗小学、横门小学、翠亨小学、榄边小学、博爱幼儿园等6所学校的优化提升工程在开学前顺利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南朗小学、翠亨小学、榄边小学等3所学校的足球场升级成为人工草坪。 南方拍客 连婉晴 摄
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本次教体卫生设施综合提升行动聚焦补短板,按照近、中、远三个阶段实施。首批完工的工程为近期工程,主要对校园设施进行升级。其中,南朗小学、翠亨小学、榄边小学等3所学校的足球场升级成为人工草坪,云衢小学礼堂铺设了复合地板,墙面和相关设施设备也得到了翻新,南朗小学安装了新的电力变压器,电力供应得到了保障。
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对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有着特殊意义。自2021年翠亨新区实现统筹南朗街道发展后,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教育资源配置进入一体化布局阶段。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高能级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翠亨新区,并提出将翠亨新区打造成为中山城市配套的高地。教育是城市配套服务提升的重点,本次教体卫生设施综合提升行动有望促进翠亨新区东(马鞍岛)西(南朗片区)片区教育资源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
中山纪念小学学子。 南方拍客 连婉晴 摄
按照计划,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将继续实施提升工程,中山东部教育资源质量有望进一步升级。目前,中心幼儿园教学楼抗震加固修缮工程、锦绣海湾城九期公建配套幼儿园装修工程、南朗街道云衢中学综合楼建设工程等工程已入库,云衢小学、南朗小学、横门小学、翠亨小学、榄边小学、榄边幼儿园等校的二期提升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
集团化办学,资源向东走
除了通过实施改扩建工程提升现有教育资源水平,翠亨新区(南朗街道)还加快建设新学校。今年9月1日,翠亨新区东片区(马鞍岛)首座中学——西湾外国语学校正式开学,迎来首批1500名新生(包括600名初中生和900名高中生)。目前,西湾外国语学校已开设初中12个班,高中18个班,可新增近4000个学位。
“西湾外国语学校将打造大湾区国际化标准外国语学校。”西湾外国语学校执行董事长朱嘉文表示,该校将以“让学生从大湾区走向世界”为办学理念,立足翠亨新区,打造面向大湾区乃至世界的开放型学校。
西湾学子。 南方拍客 连婉晴 摄
引入和培育高端教育资源是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近日公布的《广东中山翠亨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即翠亨新区“十四五”规划)对教育资源着墨较多。规划提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统筹新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
“十四五”期间,翠亨新区将推进翠亨新区香山中学、西湾外国语学校建设,加快翠亨新区西二围初中(暂定名)、翠亨新区西二围小学(暂定名)规划研究,推动翠亨新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重点建设项目,培育一批省内领先的优质特色品牌中学。
按照此前公布的规划,翠亨新区东片区(马鞍岛)将规划建设9所中学、13所小学、18所幼儿园,其中完全中学2所。目前,西湾外国语学校和中山纪念小学已投入使用,香山中学有望年内动工建设。
翠亨新区(南朗街道)还积极引进中山市内优质教育资源。从今年6月起,翠亨小学和云衢中学分别与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中山纪念中学实现集团化办学,通过引入市内“名校”,在学校发展规划、管理、教研、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等方面与“名校”协同,提升现有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中山市自2019年起实施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截至今年6月,中山已有7个教育集团。今年以来,中山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步伐明显加快,多家教育集团与镇街学校签约。带有“名校”光环的教育集团近3个月来两度走进翠亨新区(南朗街道),这也从侧面透露出市级教育资源向东部倾斜的信号。
走向湾区,探索与深圳共建九年一贯制学校
作为中山“东承”桥头堡,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向东布局是主调,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新区一边加快补齐自身教育领域短板,一边加快对接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东岸公共服务资源。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商务部专家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曲建认为,包括公共服务在内的“软环境”是深中联动的关键。对中山而言,“软环境”的更新改造可可快速提高地区的营商环境评分,又可进一步拉动硬环境提升,实现更优的同城化效果。
西湾外国语学校校园一角。 南方拍客 连婉晴 摄
翠亨新区“十四五”规划已划出深中公共服务和“软环境”同城化的路径。“十四五”期间,翠亨新区计划实施公共服务同城共享建设工程。其中,翠亨新区将探索与深圳协同推进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争取开展基础教育联合办学试点,与深圳共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并共享学位;支持深圳中学等名校在新区建立跨区域集团化办学;探索中高职一体化、高本衔接等跨市联合培养机制,培养满足两市产业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人才。
加快发展高水平教育,是翠亨新区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期间,翠亨新区将强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划建设中山科技大学,并借助深港等外部资源,研究建设国际教育合作试验区,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招引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到新区共建研究生院、科研所、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通过上述布局,翠亨新区未来将形成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等环节的教育链条,中山乃至大湾区教育资源高地的角色将逐渐凸显。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苏芷妍
【图片】连婉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