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东莞公卫人才培养迈出了关键一步!

健康东莞
+订阅

8月30日,东莞市第一期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启动,来自市疾控中心和12个镇街(园区)疾控中心的14名年轻疾控人成为首批学员,他们将脱产接受一年的培训,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迅速成长。

著名流行病学家、中国伤害医学和伤害控制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85岁的王声湧教授,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倪进东教授,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市疾控中心主任姚旭芳等领导出席开学典礼。

这是东莞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迈出的关键一步。张巧利难掩激动的心情,她说,“对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东莞市疾控中心而言,这是一个特别的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

穿越时光,回到20多年前。

2001年10月,著名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专家曾光教授创建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第一期招收的学员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控中心传防所所长。这让华西医科大学流行病学硕士毕业5年,到东莞市卫生防疫站工作两年多的张巧利羡慕不已。

这是中国培养实战型、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起点。

2002年12月,东莞在撤销原东莞市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成立东莞市疾控中心。

2004年7月,广东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也开始了。张巧利一得知消息,马上兴奋地去跟当时的市疾控中心领导申请,“领导想了一下说,‘算了,你就别去了!’”那一刻的失望、沮丧,她至今都还记得。

但她很快想通了。2004年的东莞已踏上高速发展的列车,但当时的市疾控中心力量薄弱,人手明显不足,防疫科只有她一个科长,没有副科长,如果她脱产去学习一年,防疫科的工作谁来抓?“那时确实是客观条件所限,所以我也很理解,做好眼前的工作是最重要的。”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个梦想就此藏在张巧利心底,念念不忘。

在她成为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后,她心中升腾起另一个梦想:一定要把更多的年轻技术骨干送出去,参加国家、省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使他们尽快成长,让他们学成归来在市内、省内发挥更大作用。

这些年,市疾控中心先后有2人接受过国家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7人接受过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其中2人已成省疾控中心中层干部,7人有的已是市疾控中心的中层,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

而在她成为市疾控中心主任,再进一步升任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后,她又有了新的梦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够举办自己的培训项目,为市疾控中心和各个镇街(园区)疾控中心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让东莞每个镇街(园区)疾控中心都能有至少一名接受过正规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学员,是她作为一个流行病学专家多年的期盼,“我知道,我们光一个镇做得好还不行,每个镇都得做好。”

经过多年努力,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现场流行病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再加上市领导出面协调,多次沟通,今年终于成功解决了东莞市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经费,使得项目顺利启动。

“我相信对于我们在座的很多人来说,这都是梦想成真的一天。”张巧利眼里有光。

流行病学调查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技术手段,通过流调可以快速找到传染来源、判定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同时也给疫情风险研判、防控决策提供科学、可靠依据。流调溯源能力和风险研判能力是疫情防控的关键,而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是目前公认的提升这些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开设意义重大,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用三年的时间为东莞每一个镇街(园区)至少培养一名优秀的、回去以后就能发挥骨干作用的现场流行病学人才。”

张巧利要求市疾控中心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到最优,把课程安排好设计好,让学员既有理论学习的机会,也有实践的机会,让学员能切切实实的有所提升,能力和水平能够胜任未来更重要的岗位。

她希望学员们通过一年培训学有所成,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学有所用,“希望大家像一颗种子,在东莞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用我们的一片浓荫去庇护东莞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两个月前升任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的张泽武,曾接受国家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2020年至今,在东莞历次新冠肺炎疫情处置中,他多次担任现场流调队指挥者,快速精准地阻断了病毒蔓延扩散。

他介绍,第一期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前两周将邀请省内、国内发生过疫情的几个城市的疾控中心负责人来分享疫情处置的经验,第三周开始则将由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倪进东教授团队进行理论授课,以及实战。

市疾控中心主任姚旭芳和他都盼望,14名学员能在培训中提升长期学习的能力、敏锐分析的能力、提前准备的能力、调查处置的能力、综合管理的能力、施策沟通的能力,为做好各项防控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作为东莞市第一期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第一讲的主讲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顾问专家、暨南大学资深教授王声湧对授课高度重视,8月29日深夜他还在精心完善课件。

1961年,王声湧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毕业后,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卫生防疫站工作了21年。在最艰苦的年代,他迈开双腿,跑破了一双又一双鞋,一次又一次深入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我80岁的时候,还受邀去广州南沙做流行病学调查。”王声湧教授说,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永远也不会过时。而他在题为《公共卫生现场工作的核心能力》的课上,更是将公共卫生现场工作的核心能力归纳为:

面对现实与更新观念能力

信息研判与早期处置能力

应急准备与规避风险能力

现场防控与紧急处置能力

社区动员与组织管理能力

快速调查与精准措施能力

“公共卫生人才必须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卫生的高素质人才善于到现场亲自调查研究;能够组织好现场调查研究;能解决问题,能拿下高地;能写能说,能自我评价优化和完善;能当老师,能做学生。”

近三个小时的授课中,85岁的王声湧教授坚持站着讲,他希望学员们发扬我国流行病学工作的看家本领与优良传统,经常深入到现场去操练,认真做好每一次调查研究,在第一线摸爬滚打,练就一身调查研究的真功夫。

“光阴不等人。15年前我曾经问自己,怎么我突然就70岁了。现在,一转眼又85岁了。希望你们珍惜年轻时光,把自己早日造就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与正确决策能力的公共卫生安全现场应急管理指挥官。”

这是一个在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奋斗了一辈子的专家的心愿。14名学员牢记在心,就在第一期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启动前,他们刚刚结束在“08·27”大朗疫情的现场调查处置工作。

市疾控中心的曾佩琪、李登峰是14名学员中的其中两人,这两年,他们和很多东莞疾控人一样奔跑在处置疫情的路上,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能参加这样的培训让他们倍感振奋。

曾佩琪说,“在每一次现场流调中都要切切实实迈开双脚,王声湧教授的教诲我铭记在心。希望经过一年的学习,自身的公共卫生能力、应急能力都有所提高,能够综合、全面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李登峰说,“王声湧教授的授课坚定了我作为一名防疫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我一定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磨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将所学所得积极运用到突发疫情的现场调查处置实践中。”

若干年后回望,这一天一定是个开始。

【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汪万里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毛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