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单人木偶戏:方尺舞台演绎天下事|艺电白⑤

南方+ 记者

匠心独运的潮绣、端砚、广彩瓷、潮州木雕、枫溪手拉朱泥壶以及大俗大雅的潮州工夫茶艺、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8月25日,广东省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精彩亮相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充分展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非遗”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8月30日《南方日报•电白视窗》A04版报道

在茂名当地,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人木偶戏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单人木偶戏因行头小巧简单,一个戏箱即可装完,一根扁担即可挑去表演,故又称为扁担戏,据说是明朝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粤西的杖头木偶的主要表演形式,现主要分布于电白区坡心镇、沙院镇等地。但近年来,这一传统文化却面临着表演者和观众日渐减少的双重难题,亟待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 八仙桌上立起小戏台

一张八仙桌上,立起了一个小戏台,伴随着明快的曲艺唱腔,两个惟妙惟肖的木偶在幕布前,或唱词,或相望,或相拥,举手投足间仿若真人。

两个木偶正在台前“卖力演出”。

这是一出单人木偶剧,剧名叫《代夫订亲》。在幕布遮挡起来的舞台后部,是一个仅容一人端坐的狭窄空间。这里正坐着一名70岁的老人,台前的种种热闹场景,都出自他一人之手。

单人木偶艺人需一个人完成唱、做、念、打和奏乐。

老人名叫潘立新,电白区坡心镇牛六架村委会上屋村人。潘立新十五六岁开始学唱木偶戏,至今已在木偶戏的舞台上表演了50多年。“一本戏要演出两三个小时,我最早出演的时候,一本戏也就收三四元钱。”潘立新说,单人木偶戏一年四季均可演出,但以春季为最盛,特别是春节、元宵、做年例之时,以及一些传统节日。

木偶戏又称“傀仔戏”,是一门融汇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多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木偶戏有单人、双人、多人等表现形式。在电白,木偶戏多以单人表演为主,即单人木偶戏。单人木偶戏道具不多,除了几十个木偶,便主要是一些打击乐器,基本用一担木偶箱就能全部装下。

“道具虽不算多,但木偶箱装满后也有几十斤到近百斤重。”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像潘立新这样的单人木偶艺人便挑着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厅中央,摆上一张方桌,就架好表演的舞台。

八仙桌上叠上戏箱,戏箱上再分隔开单人木偶戏的前台和后台。

单人木偶戏的戏台,被称为“方尺舞台”。其布置十分简单,戏箱置于一张宽约一米的八仙桌上,四周利用木条、钢铁搭起一米多高的框架并围上色布,中间挂起帷幕,两边挂起令幕(侧幕),前后隔开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木偶表演的戏台,后台是表演者的操作间。后台除了放全套木偶,往往还有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

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在唱词吟曲之余,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出单人木偶戏,一般有三四十个木偶头像,所有角色的唱、做、念、打均由艺人一人操纵。如遇上武戏,艺人则要使出浑身解数,既要表演高难度的翻滚和跳跃动作,还得使用不同声调去说唱。刹那间,台上台下,鼓角齐鸣,呼声震天。如此几幕下来,潘立新已是一身汗。

表演者通过连接木偶身体的竹竿操控木偶的动作。

“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传统剧目不下数百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传承人曹章玲说。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潘立新翻出了自己所收藏的几本已经泛黄的书籍,这些书名为《春秋峰剑·后列国志》,据说是民国时期刊印的,是他许多剧本的灵感。而多年表演下来,他的剧目已经写满了8大本厚厚的笔记本,但也已经烂熟于心。

泛黄的老书是潘立新创造剧本的重要灵感。

| 一个舞台两个“世界”

台上,潘立新的木偶正舞得起劲。台下,则分出了两个“世界”。

年龄已过古稀之年的村民杨赖芳,循着声乐而来,时不时和旁边同龄的朋友讨论一下戏里的情节,偶尔还哼唱两句,听得如痴如醉。

锣鼓声响起,吸引了周边村民过来看戏。

邻居家几岁的孙子看了十分钟以后,已经坐不住了,他一会儿站在胶凳上试图张望木偶戏舞台后面操作木偶的艺人,一会又离开位置围着看戏的人群追跑打闹了起来。

“好看吗?”“很好看,这一幕讲的是一名清官为民请命的故事。”杨赖芳从小就喜欢看木偶戏,一听到有演出就到处去看,几十年过去了,这方尺舞台对她的吸引力却一点都没有减弱。

“好看吗?”“看不懂。”“想学吗?”“不想。”孩童们给出了跟杨赖芳几乎相反的答案。对于他们来说,木偶戏带来的更多的是“新奇”,而非好看好听的“兴趣”。

一孩童站在凳子上张望,木偶戏带给他的是“新奇”而非“兴趣”。

“锦辉现在已经不表演了,还在表演的朋友就还只剩下成利、业文……”潘立新点着手指数着自己认识的单人木偶戏艺人,发现坡心镇本地还在表演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就连他自己,这两年也很少登台了,“以前一年有几十台戏要演,但这两三年几乎没有接到过演出的邀请了。”

除了坡心镇,电白区沙院镇的单人木偶戏演出也曾经繁盛。但沙院镇副镇长李兴强告诉记者,前些年,该镇最后一个单人木偶戏艺人因年事已高和没有演出市场,已把相关设备卖给湛江吴川市的同行。

在娱乐产品稀缺的年代,单人木偶戏在农村群众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戏台上,木偶舞动。戏台下,便是密密麻麻的观众。而如今,木偶戏式微,台下的观众也基本是上了年纪的老面孔。

“现在表演单人木偶戏的艺人基本都是五十多六十多岁,甚至七八十岁了。我自己年纪也大了,不知道还能表演几年。”谈到单人木偶戏的生存现状,潘立新有些无奈。他说,单人木偶戏早就不能作为营生的工具了。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潘立新还是希望这个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

单人木偶戏的戏箱里,往往装有几十个各具特色的木偶头像。

离坡心镇不远的羊角镇上庵黑泥塘村,是电白乃至茂名单人木偶戏艺人的“大本营”之一。那里打造了一个单人木偶戏培训基地,开设培训班招学生,让木偶戏现场找回了一些热闹。在那里,“90后”的年轻艺人使用传统木偶搭档芭比娃娃,尝试用Rap演绎出单人木偶戏的新可能,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而潘立新去年也终于找到了一位接班人。18岁的孙子潘佳雄自小就对单人木偶戏有浓厚的兴趣,在爷爷的手把手教导中,潘佳雄现在已经基本熟悉单人木偶戏的唱腔,并能完整哼唱一段戏曲。“一般至少要学3年才具备独立演出的水平,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学成。”潘立新并未对孙子寄予太高的期望,但至少,他看到了希望。

采    写:邓建青

通讯员:李永东

摄    影:张鹏飞

统    筹:陈妍 邓建青

编辑 邓建青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