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余脉 潮匠智慧结晶——古建专家谈“潮州厝 皇宫起”

潮州发布
+订阅

潮州民间有句俗语:“潮州厝,皇宫起。”比拟潮州传统建筑的精巧近乎皇家宫室。

己略黄公祠

潮州是一座传统建筑的文化宝库,时至今日,城乡各地仍然保存着大量老宅院、古祠堂。从“木雕一绝”己略黄公祠,到乡村宗祠家庙,从“皇亲府邸”许驸马府,到寻常民家宅第,无不闪烁着潮州匠派的艺术智慧。

探究潮州传统建筑的流源,其实与潮州民系文化的形成,以及本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志敏指出,以潮州古城为主要载体的潮州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一个流派,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而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形成鲜明个性,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但亟须全面进行系统性保护。

现状 建筑遗存历史脉络清晰完整

建筑是城市的历史印记。潮州古城常常带给游人惊叹,正是因为这里的历史印记完整而清晰。

放诸全国版图,潮州诚然在“万里之外,岭海之陬”。于己而言,则自晋唐以来,潮州古城一直是州、郡、路、府之治所,岭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潮州古城格局早在宋代已基本形成,虽历经宋元交替时的惨烈兵祸,宋代建筑几近焚毁,但时至今日,各种明清民国宅第仍信步可见、目不暇给。据统计,古城区内民国以前的建筑有2000多处,占比约42%,而且各个历史阶段脉络分明。

据吴志敏介绍,潮州古城目前能见到的完整古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是明代建筑,明代以前的尚存部分构件。如始建于唐代的开元寺,天王殿大木构架是明代以前的构件。始建于宋代的许驸马府,留下了宋代的地袱石。还有金山子城,仍存部分宋代残墙。而从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中,更能感受到潮州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

明代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的数处宅第,礼部尚书黄锦的黄尚书府(俗称“三达尊”),历经数百年风雨浮沉,依旧散发着原汁原味的明风遗韵。

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己略黄公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各种建筑元素包罗万象,木雕构件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清代中晚期潮州建筑的巅峰之作。

还有太平路、水平路、西马路、上东平路等处,沿街罗列的骑楼,是民国时期潮州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洋建筑文化交融的靓丽风景线。

从熙公祠

而在广大乡村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更是深闺暗藏。潮安区被誉为潮州民居建筑博物馆的龙湖古寨,可与龙湖古寨媲美的古巷象埔寨,以精美石雕著称于世的从熙公祠,如同时光倒流的彩塘水美村民国建筑群;饶平县的明代海防重镇大城千户守御所,岁月静好的三饶老县城,民国风情旧街黄冈丁未路……

龙湖古寨

彩塘水美村古建筑(资料图片)

吴志敏认为,潮州传统建筑有古有今、有中有西,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在所谓的“省尾国角”,能够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和乡村建筑,确实非常难能可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保护。

探源 承自中原经闽入潮的建筑文化

潮州民系形成于中原移民与本土先民的长期融合。自秦汉至唐宋时期,由于屯戍、避乱、贬谪、播迁等原因,北方移民渐次南徙,来到地广人稀的东南沿海落户。南宋偏安江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南方人口膨胀,大批中原移民经由福建迁入潮州。饶宗颐先生《潮州志·民族志》云:“自宋以来闽人多迁潮,而仕宦占籍者尤众,以莆田为最多,蔚为望族。”闽南望族带来的文化习尚,对潮州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潮州走向“福佬化”,潮州建筑文化也不例外。

吴志敏介绍说,潮州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一脉相承。潮州传统建筑属于闽海派闽南系潮州匠派,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一个极具个性的流派。早期潮州先民搭寮居住,也就是竹棚屋。历代北方仕宦望族的南迁,逐渐带来中原的建筑形式。其中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仕宦望族南迁过程中,在闽南地区经停了较长时间,他们带来的建筑文化,染上了浓厚的闽南色彩。从建筑尺度、形制、样式,包括营造习俗上,潮州与闽南地区大同小异,只是随着历史发展和各自在地文化的影响,在用料、装饰各方面不断本土化。

宋元时期,中原建筑文化由北往南逐步传播,而遥远的潮州,尚未真正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明清时期,潮州传统建筑走向成熟,但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风格截然不同,这与整个政治大环境不无关系。

明初提倡“宫室有度”,宫室制度和臣庶室屋制度等级森严,如《明史·舆服》所载:“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品官房舍,门窗、户牖不得用丹漆”“庶民卢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等。

因此,明代建筑简朴粗大,没有过多雕刻粉饰,显得比较有张力。从潮州现存的明代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这种特点,像林熙春宅、黄尚书府,大木构架的载路构件尺度非常粗大。

还有一个因素是建筑材料。据吴志敏介绍,明代以前人口较少,森林资源丰富,建造房屋多采用木材,包括木柱、木门楼。而东南地区气候潮湿,为防止木构件被腐蚀,往往会采用墩接法,在木柱下方设计一枚石柱墩,有的石柱墩达到一米多高。明末以后,木材资源日益稀缺,逐渐过渡为石柱、石门楼,所以木柱、石柱墩、木门楼,多属于明代遗构。

巅峰 潮州建筑的“巴洛克时代”

从寮到屋、由简入繁,在漫长岁月中,潮州传统建筑不断蜕变,风格个性越发强烈。清代中晚期,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脚步,各种民间工艺日臻精湛,潮州传统建筑也走进一个奇丽时代。

吴志敏说,进入清代,潮州建筑开始出现比较繁冗的装饰,但清初的建筑风格,依然带有明代的简朴。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潮商的崛起壮大达到新的高度,社会财富积累雄厚,奢华之风日益盛行,民间工艺竞相争奇斗巧,好比是“潮州巴洛克时代”。

盐业、糖业、纸业、瓷业,历史上一直是潮州的经济支柱,明代已有较为良好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盐业,潮州是东南沿海主要产区。清代康雍年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潮州府辖七个盐场,大小仓库上百间。据乾隆《潮州府志·盐法》记载,仅饶平东界场每年便收盐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包,海山场每年收盐四万包。潮盐经广济桥纳税后,沿韩江水路运至三河镇,溯汀江转售各地,为官府创造丰厚税收的同时,也给潮商带来极大利润。

潮人发家致富以后,热衷回乡建祠置宅,而同光时期潮州奢华的社会风气,促使建筑艺术走向巅峰。光绪《海阳县志·舆地略》载:“望族喜营屋宇,池台亭榭,必极工巧。”这个时期,木雕、石雕、灰塑、砌瓷、彩绘、壁画等各种工艺纷纷介入,使得建筑装饰丰富多彩、极尽精巧,成就了诸如己略黄公祠、从熙公祠般登峰造极的传世建筑经典。

上东平路民国建筑

民国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广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深度融合,过番南洋潮人财力反哺家乡,加上朝廷等级制度消亡,民间营屋尺度不再受限,潮州建筑又迸发出新亮点。

吴志敏用“旧瓶装新酒”“新瓶装老酒”来比喻这个时期潮州两大主要建筑风格。一种是本土建筑形式结合西洋建筑符号,看起来是潮式建筑格局,而内部装饰出现许多西洋文化符号;还有一种是西洋建筑形式,像洋楼、骑楼,但它的装饰运用的是潮州工艺。

营造风格 “四点金”体现因地制宜  “厝角头”暗寓人天关系

潮州民间有“潮州厝,皇宫起”之俗语,形容潮州传统建筑制式之讲究、结构之严谨、装潢之精致,各方各面均足以媲美皇家宫室。吴志敏指出,这其实是一种不对等的比拟,泉州、徽州的建筑同样有此说法。不过,民间出现“皇宫起”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明代万历嘉靖年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日趋繁荣,东南沿海已经积聚起比较殷实的财富,加上朝廷对东南地区逐渐失去控制,社会生活诸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就社会风尚而言,越礼逾制是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现象,士绅富户已不能满足于法定的房屋等级制度,他们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生活品位建造住宅,在建筑规格、式样、装饰等方面突破束缚,不断冲击着居宅的等级限制。乾隆《潮州府志·风俗》记述:“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亦多鸟革翚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由此可窥其风。到了同光时期,在经济繁华的东南地区,这种僭越逾制现象更加屡见不鲜。

潮州民间形容传统建筑格局,有“四点金”“百凤朝阳”“驷马拖车”等名词。吴志敏解释说,这并不是建筑研究的专业名词,而是清代以来匠师和居民的通俗说法。中国各地建筑形式的差异,其实是受自然气候影响。传统建筑都是“合院式”,中间露天部分,从南方往北方呈现由小到大的变化,潮州称为“天井”,北方叫做“中庭”,其目的是适应采光的需要。家室营造无非“阴阳”二字,过阳使人亢奋,过阴使人萎靡,阴阳适中才能健康宜居。南方天气炎热,“天井”设计窄小,以调节日光不过度照射。越往北纬度越高、日光越弱,就需要有更大的空间来采光。

“天井”的设置,影响到房屋的格局。合院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是门楼间、东西厢房、主座几个部分。北方气候寒冷,两厢全部要封闭起来。潮州很多的是改为左右通廊,既保留上盖遮阳,下方又可纳凉通风,营造厝内舒适的小气候。潮州还将许多建筑构造镂空,将门楼间后移形成“门楼肚”,门外因界面内塌而形成吸风口,门匾上下缘很多直接留空,进门的屏风多用镂空的装饰形式,这些营造方法目的都是为了通透,引导自然风流进屋内。

潮州传统建筑的“厝角头”

清代以来,人们将传统风水观融入建筑设计,出现了“五行山墙”,俗称“厝角头”,北方叫“马头墙”“风火墙”。“五行山墙”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样式,房屋的坐山方位为本山星,以“生出、生入、煞出、煞入、比和”确定本山星与厝头的五行关系,配用厝头形式。其中“生出、生入、比和”为吉,“煞出、煞入”为凶不可用。依照五行关系进行建造,寓意更好的居住环境。这与城市、村庄的选址布局,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吴志敏说,房屋的营造方式,体现了人遂顺自然的理念。居室的首要条件是安全,居住必须讲究舒适,一言以蔽之曰“安顿”。一座讲究的房屋在大自然,其感觉如同婴儿偎依在母亲的怀抱中。

装饰特色 敬祖启后的人文观念  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潮州传统建筑大门的门楣上,都能够见到篆印形象的装饰,称为“门印”或“门簪”。据吴志敏介绍,早期的木门框,需要两枚以上的销钉来锁合中槛和连楹,这些销钉状如发簪,因而被称作“门簪”。过渡到石门框以后,实际上已经不需要这个构件,但作为一种门第的象征,门簪还是被保留下来。明代一般将门簪雕刻成圆形带花瓣的样式,到了清代逐渐沿变为篆刻的正方形门印。最常见的刻文是“诗礼传家”,也有的刻着宗族郡望。

小小的门印,隐含着潮州传统建筑中的人文观念。敬奉先祖和教育后代,向来是潮州各宗族的两大要务,因此修建祠堂便成了宗族的头等大事。乾隆《潮州府志·风俗》载:“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加壮丽。”祠堂既是供奉、祭祀先祖的场所,也是传承家风家训的载体。潮州城乡间许多明清祠堂,不仅保存完好,抑且用途如旧,这在国内极是罕见。

在“士农工商”四民、“商”居末位的封建社会,望族还会修建书斋、学堂,挑选有资质的子弟读书取士,进一步提高宗族地位。同时,在城中修建联宗祠、试馆,供赴考子弟食宿学习。敬祖启后的社会风尚,赋予传统建筑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己略黄公祠的清代屋架

黄尚书府的明代屋架

  吴志敏指出,潮州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一方面是小巧精致。建筑格局虽小,但装饰手法比任何地方更为精工,尤其清代中晚期以后,建筑格局日趋合理,更加适合潮州人居住,各种民间工艺纷纷融入其中。“三载五木瓜十二(十八)花坯”屋架,结构与其他地方相似,但在潮州匠师的手中,瓜柱、花坯装饰愈加精雕细琢,堪称“力与美的和谐”。另一方面,是潮州人的集体保护意识,才使得今天还能见到如此完整的古城,众多“国保级”文物建筑,以及原生态的古祠堂和民居宅院。

  当前,不少专家学者提出,潮州古城理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吴志敏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潮州古城及潮州文化的传播,具备“申遗”条件,尤其近年来不少居民回流和旅居在外的潮人反哺乡梓,增加了古城独特的烟火气。但首先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做好保护规划,对古城现存传统建筑开展全面性的“体检”,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保护、修缮。与此同时,急需加快古城各体系的保护立法进程,杜绝无知破坏历史遗存和历史肌理现象,赋予私人权属危旧房屋活化利用的可操作性,使得古城管理有章可循。

  ■ 链接

  潮州可以“厝”为主题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张国雄(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

  潮汕古厝是中国杰出的乡土建筑。它记录了唐朝以来中华文明由中心向岭南边缘辐射,融合土著文化,共生发展的一个历程,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从中心向边缘的扩散。

  潮汕民众提到古厝的时候,常提“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潮汕大厝皇宫起”等等,这是一种古代形成的民间认识,当地民众从通过对乡土建筑的热爱表达了对中华文明和文化价值的认同。它鲜明的地域性和相同的中华文化脉流,恰恰是潮汕古厝在边缘岭南地区创造性产生、创新性发展所反映的唐以来中原文化、中华文化向边缘的扩散过程,它揭示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范式和内在的历史逻辑。

  第二,潮汕古厝是中国特殊的合院式乡土建筑。合院式乡土建筑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客家土楼、广府的三间两廊也是合院式乡土建筑。但是厝的合院式讲的是单体,同时也讲的是围寨,即由无数座甚至几百座厝围着祠堂组合成一个村落。在这个村落里包含了三大体系,三位一体:家居体系系统、教育系统、宗庙祠堂系统。三位一体以祠堂为中心,宗庙为中心,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模式和生活发展模式,体现的是岭南地区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个方式跟广府地区有点不太一样,它同样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谐共存的民族发展密码和历史观。

  “聚族而居,族皆有祠,此古风也”,这是潮汕地区文献中对厝建筑所体现的文化尤其是宗祠文化和民族居住文化的一种体现。

己略黄公祠的木雕构件

从熙公祠的石雕构件

  第三,我认为厝是中国民居建筑创造性的杰作。为什么呢?因为厝融合了潮汕人民的自然观和环境观。中华民族很讲究“天人合一”,全国各地的村落都讲风水,其实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我们看到潮汕的古厝,由厝组成的村跟周围的河流、山川、农田、植被等等,它组成的是一个很和谐的生态体系。而且村落里面的房屋整齐划一,虽然里面有“驷马拖车”“下山虎”“四点金”等等,但是它布局整齐划一,体现的是整个家族的团结、和谐、平等。同时,潮汕古厝特别注意建筑装饰,它把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进去了。木雕在潮汕古厝建筑中运用得很有特色,潮汕还是中国瓷都,潮汕地区的陶瓷生产中建筑陶瓷是一大类别,它跟景德镇不太一样,跟德化也不太一样,它把建筑陶瓷艺术融进了民居建筑当中去了。尤其是用建筑陶瓷瓷片来装饰线脚,丰富房脊造型,用陶瓷做的各种建筑装饰造型,有动物的也有植物的。潮汕古厝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厝头把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五行学说融进去了,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里边非常独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当中的五行文化在潮汕的民居里边跟生活紧密结合,这一切追求的是村民平等、与自然和谐、与文化环境的和谐,体现了潮汕地区独特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哲学思考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古厝的文化精神和丰富内涵。

  第四,潮汕古厝既是岭南地域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海洋文化的产物。它与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厦门鼓浪屿等世界文化遗产一样,深受东南亚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影响。比如它的建筑材料、建筑造型以及建筑装饰大大地丰富了传统厝建筑的文化内涵,展现了福佬文化地区海外移民与侨乡民众的世界视野和开放包容心态。因此,潮汕古厝代表了岭南福佬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文化情怀、历史传统以及世界视野。

  (此文系作者在首届潮州文化论坛发言摘录)

 (文:潮州日报记者 江马铎 实习生 翁烨凰   图:潮州日报记者 庄园  实习生 翁烨凰)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