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青年争当“头雁”,基层组织大变“young”!| 广东三农这十年

南方农村报

广东三农这十年 版头  受访者供图

1993年出生的蓝玉霞,从小生活在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今属深汕特别合作区)红罗畲族村。那时的村子在山腰上,是大山里一个“隐秘的角落”,水电不发达,交通不便利,2000年以后整村搬迁到了罗裙山脚下。2011年10月,红罗畲族村挂牌成立行政村,蓝玉霞的父亲蓝榕来放弃了外地的生意,回来担任村支书。2014年,红罗畲族村获批成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如今,从大山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又飞了回来。2020年底,27岁的蓝玉霞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担任村支部副书记,继续推动小山村变化发展……

红罗畲族村

红罗畲族村

十年来,广东省村(社区)“两委”干部质量明显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全省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完成换届后,“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1.1岁,比上届下降3.3岁。其中,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4.4岁,比上届下降2.8岁。

如今,一批80后、90后年轻村干部正在广东乡村干事创业,让广大农民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机会多,年轻干部干事创业劲更足

2019年的一个晚上,刚辞职不久的余新伟接到了一通电话,村里的老支书最近在物色村干部人选,希望他能回来当村干部。余新伟想了想,便欣然答应了。

1995年出生的余新伟,四五岁就离开家乡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板塘村,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辗转深圳、东莞多地。22岁从佛山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就尝试在东莞干起了汽车销售,尽管如此,当时的他对未来的规划还不清晰,两年后便辞职了。这些年来,余新伟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家乡,老支书的这通电话正好给了他一个机会,他想回村里试试看。于是,余新伟报考了2019年龙川县“育苗”工程,经过一轮轮笔试和面试,他正式到龙川县板塘村上岗。

余新伟只是外出务工返乡当村干部的年轻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两委”班子的人选来源越来越广,数据显示,2021年换届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返乡大学生、本地退役军人分别占比14.6%、12.1%、12.7%、7.1%。

现任阳江阳春市岗美镇那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红燕也是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她是85后,2004年中专毕业后,便在珠三角当起了导游。四年后她回到家乡阳春市开了一家旅行社,2013年旅游行业进入“寒冬”,她不得不考虑换一份工作。而2014年阳春市第二批“春苗”工程的启动,给了她一个新的机会。

为了解决村级领导班子年龄偏大、任职时间偏长、文化偏低、能力偏弱、活力不足的难题,阳春市在2011年村级换届后着手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春苗”工程,选拔35周岁以下“有能力”又能“留得下”的本土化人才。当时,阳春市1619名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51.5岁,有22个村“两委”干部的平均年龄超过55岁,并且文化水平低,初中文化以下占了一半以上,绝大部分村干部不会用电脑。李红燕回到村里也是从电脑员干起,考上“春苗”工程后,担任了三年后备干部,2017年换届后成为那排村党总支书记。

那排村召开村民会议商议乡村振兴工作

那排村召开村民会议商议乡村振兴工作

人心齐,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

“以前我们村一年只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党员意识较为薄弱。”在担任村后备干部期间,李红燕发现基层党组织较为涣散,正常活动开展得少,党员之间沟通交流也少。2017年,李红燕担任那排村党总支书记后,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尤为重视,定期召开“三会一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

2018年,广东启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那排村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动员了全村14个自然村设立村民理事会,发动所有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还记得我刚回到村里的时候,每一个自然村的竹林里都是垃圾,河流里、道路边垃圾到处都是。现在我们村在全市的人居环境整治评比中,还拿过第一名!”李红燕满脸自豪地说。

这些80后、90后年轻干部回到村子里,在增强党组织战斗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方面很有一套。

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红罗畲族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蓝玉霞,是一名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90后大学生。虽然她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在向村民宣传新政策、推进村企合作时,也时常会产生挫败感。“村民觉得我们这么年轻,在跟企业合作搞文旅开发上,不太信任我们,宁愿保持村里的现状,也不愿作出改变。”

为了转变村民的负面态度,蓝玉霞每天晚上带着方案入户,给村民宣传村企合作的规划方案、远景目标等,做好思想工作。同时,她从乡村儿童教育入手,通过村民微信群分享研学活动、暑期课堂的成果,家长纷纷点赞,对她的工作很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与村委会的距离也逐渐拉近了,村委会开展工作的阻力也自然小了不少。

蓝玉霞夜晚入户,为村民详细讲解村企合作项目

蓝玉霞夜晚入户,为村民详细讲解村企合作项目

干实事,软硬兼修群众生活更幸福

过去板塘村的河流里淤积了很多泥沙,一下大雨,河水就会漫上来,直接威胁村里学生上学的安全。如今,河道两边统一修建了护栏,健身步道也已完工大半。每到傍晚,还有不少村民来这里散步。村内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提升的背后,离不开村干部奔走各方筹集资金的努力。

95后余新伟刚回到村里的时候,社会资源并不多,但身上有股敢闯敢试的精神,凭借着销售职业练就的“社牛”本领,奔走各个部门,主动向乡贤募捐,从最初计划的二三十万元,到最终成功筹集到一千万元,给河道整治、河堤加固、健身步道铺设等大型工程提供了充裕的资金。

板塘村河道整治成效明显

板塘村河道整治成效明显

李红燕则是通过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培育文明乡风。“以前我们村没有任何文体娱乐活动,村民吃完晚饭就去小卖部打麻将,‘赌风’盛行。”发现这个问题后,她多方筹措资金建设灯光篮球场,组织篮球赛事,并给广场舞团免费提供电力、音响设备等。渐渐地,小卖部里麻将碰撞的声音变小了,篮球场上的呐喊声、广场的歌声更响亮了……

李红燕(左)入户宣传政策

李红燕(左)入户宣传政策

“小时候住在村里,爸爸为了我的教育,搬家到了镇上,后来又带我去惠州读书。教育环境会改变孩子的想法,我很幸运是那个被改变的人。”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蓝玉霞深知教育对于儿童的重要性。刚回村时,她便对全村70多名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查。“村里很多父母在外打工,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大部分小孩都是想着读完初中,就跟着爸妈出去打工,对于读大学或是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没有任何规划和想法。”了解到村内儿童的现状后,蓝玉霞陷入了焦虑。

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蓝玉霞组织村里50多名儿童,到深圳青少年科技馆、锦绣中华民族村参与研学活动,回来之后,孩子们变得更加开朗,对外界事物也有了更多的期待。暑假期间,每周四下午,蓝玉霞还为儿童教授畲语课,让他们有意识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蓝玉霞给村里的孩子上课

蓝玉霞给村里的孩子上课

重视基层党建、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文明乡风、发展乡村教育……广东这批80后、90后村干部以踏实肯干、敢闯敢干的作风,通过一件件为农民办的“小事情”,正推动着南粤乡村发生“大变化”。

【策划】严亮 洪继宇

【统筹】王伟正 苏晓璇

【记者】谢晓莉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肖婉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