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一碗粥相当于一碗糖水”的说法,粥成了不被看好的食物了?!而原因只是因为粥里富含淀粉,而淀粉是与脂肪、蛋白质并列人体三大营养物质中的糖类,经过人体吸收会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是所谓可怕的“碳水化合物”了!
这种观点正确吗?
首先,粥是一种传统食品,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古人认为,粥是“第一补人之物”。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宋代诗人陆游甚至认为,食粥能长寿。其他医书也大致都认同,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
在今天,粥也是许多人家日常的食物,有的人喜欢谷物杂粥,有的人喜欢肉菜咸粥。特别是在广东,生滚海鲜肉粥、皮蛋蔬菜肉粥等都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物。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一碗粥相当于一碗糖水”呢?
现代信息传播的途径比较广泛,很容易让人打着科学的幌子,带入自己的情绪大肆宣扬,从而放大人们的焦虑情绪,“一碗粥相当于一碗糖水”的观点就是把人们对肥胖和血糖上升的恐惧放大了。
因为粥主要是由稻米、小米和其他谷物等经过长时间的加热和水的作用下而煮成的稠糊的半流质食物。由于加热的时间较长,淀粉几乎都溶解在水中,进食粥后这些淀粉能广泛地与消化液接触而易被吸收。但这不代表吃了粥就会碳水超标,就会变胖了。
另外,粥呈半流质状态,进食后胃的排空时间较短,确实可见喝粥后能提升餐后血糖的数值,且会比只吃米饭还要容易升高餐后血糖的数值。但是,“吃粥能升高血糖”不能就这样与“血糖高者不能吃粥”等同了。
而且,尽管吃粥血糖生成速度非常快,但是一碗粥也顶不上一碗糖水。比如,一般糖水含糖量20%至30%甜度适宜,500毫升水至少要放100克白砂糖才甜甜的。煮500毫升黏稠度适中的精大米粥时,水米比例是1∶8,需要62.5克大米,碳水化合物46.875克,相当于46.875克白砂糖。而且煮500毫升黏稠度适中的纯小米粥时,水米比例是1∶15,需要33.33克小米,碳水化合物约25克。所以,一碗粥的碳水化合物要比一碗糖水的少得多,特别是煮杂粮谷物粥需要更多的水,更进一步降低了碳水的含量。
所以,我们不能看到了粥里的淀粉,便把粥视作洪水猛兽了,粥中的淀粉是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人每天需要摄入足够的淀粉糖类维持呼吸、思考和运动等生命需要,如果这类能量摄入不足会使人头脑昏沉、身体无力。我们真正需要在意的是饮食要适量,无论吃粥这样的碳水化合物,还是吃肉这样的蛋白质,都应该控制在自身所需要的适当范围内,和吃不吃粥不是必然关系,而血糖高者的标准要更加严格罢了。
更重要的是,粥是我国饮食文化中的一绝,粥使用的谷物食材除了淀粉外,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粗蛋白、脂肪酸、维生素、蛋白质等,这些都是对身体十分有益的物质。
人们常说“喝粥养胃”,这也是值得说道的。造成胃疼的原因有多种情况,有的时候吃辣的多了刺激得胃疼,有的时候神经的调节不好了,胃也搅劲儿一样疼,或者是胃酸分泌过高,刺激了胃黏膜的表面也可能会疼,睡眠不足,消化不良,胃部着凉也会胃疼。而粥经过肠胃能调节胃酸胃液,粥内的膳食纤维助力肠胃蠕动,谷物油脂还能滋养肠胃表层黏膜,起到润滑肠道的作用等,这也就使得喝粥能滋养保护肠胃,对很多生活不良导致的肠胃不适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是,喝粥也要看个人生活习惯、水土地域和身体对不同谷物的接受程度。
此外,人们煮粥时,往往会加入其他具有药用价值的各种配料,如莲子、薏米、百合、扁豆、红枣、茯苓、山药、胡桃等,或辅以营养丰富的羊肉、牛肉、鱼肉、骨髓、蛋类等,经过加工熬制后,使粥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还具有食疗作用。如莲子薏米粥能健脾养心;百合木耳粥能益肺补肾;菊花绿豆粥能养肝明目;党参肉骨粥能大补元气;芝麻粥润肠通便,治大便秘结;荷叶粥能降脂减肥等。
所以,喝粥并不见得就不好,喝对了对身体有益,只要注意适合食用,不过分加糖,或吃太多过于浓稠的粥,是没有大量摄入碳水的!更不能因为担心肥胖,而恐惧碳水化合物,重要的是尊重自身的饮食习惯,根据自身消耗情况,做好膳食均衡,不过多饱食,也不必刻意节食,这才是真正该重视的吧!
最后,吃粥好,更吃好粥!
小编为您推荐“金鹤鹤乡珍珠王”,来自全球不到万分之一的适合丹顶鹤栖息的土地,高于国家一级大米标准的精培稻种,咸甜皆宜,粥米尚品。
还有来自沂蒙山的“山东沂蒙山小米”,小米煮粥含水量更大,热量更低,且富含脂肪酸等物质,滋养身体有较多益处,暖心更暖胃。
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了解详情!您也可以点击南方+APP下方的“服务”栏目进入“南方优品”商城,还有更多绿色、健康、优选商品,为您定制健康生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