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四会新农人|张嘉丽:机械化生产“唤醒”千亩撂荒地

南方+ 记者

白鹭飞,插秧忙。在肇庆四会市迳口镇优质水稻种植基地,“95后”新农人张嘉丽熟练地操控着插秧机,很快便完成了40亩插秧任务。

“以往很多人都认为农业是亏本的,但机械化能够大大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回乡创业四年,张嘉丽抓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潮流,“唤醒”超2000亩的连片撂荒地,将情怀和向往化为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土地上。

受访者供图

回到田间找机遇

张嘉丽在四会市地豆镇长大,小时候好动的她常跟着大人们往田地里跑,种田插秧、施肥除草、摘野果、挖番薯……都是她最快乐的童年回忆。

2018年,在外打工张嘉丽愈发觉得两点一线的“上班族”生活不适合自己,便选择离职回到四会地豆,回到熟悉的田间地头寻找新的机遇。

近年来,四会不断释放出助力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利好。当时,地豆镇委、镇政府积极对接投资信息、广泛开展投资推介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并推出减免租金3个月或半年不等的优惠条件,不仅为乡村振兴打下牢固的基础,也涌现更多创业就业的机遇。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张嘉丽从室内设计领域跨界踏入现代农业的大门。她开始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新农人培训班,修炼基本功,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成立四会市禾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打造优质稻米全链条产业。

当时,家人对她的决定感到疑惑,她却对大家说:“别人不走的路,我来走!我要努力证明,在乡村也能闯出一番事业!”

“95后”新农人张嘉丽。

受访者供图

转化农业新动能

地豆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失,耕地撂荒的问题日渐严重。

张嘉丽对成片的撂荒地感到可惜,盘算着该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土地。刚入行时,她发现前辈们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生产经营,这样一来成本高、效率低,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接触农业后,她对数字变得格外敏感:“每一分都要算准,差一点都会亏本”。她给记者算起人工与机械的数据比较:从效率上看,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插0.6亩地,而插秧机能达到40亩以上;从成本上看,传统生产方式费用约为1300元,而机械化生产费用只需850元。

机械化的应用让亏本的农业变得有利可图。2019年张嘉丽创立了禾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全程采用机械化生产。在地豆镇流转了约300亩撂荒地进行试验,运用无人机进行土防土治,安装气象监测设备减少天气的影响。

“95后”新农人张嘉丽。

如今,张嘉丽计划带动周边农户利用公司农耕机械,发展农户全面利用机械化耕作提高农户收益田块约1800亩;自动育秧生产线年产约为3000余亩;利用无人机喷洒虫害约5500亩、施肥5000亩;收割机收割水稻面积达到2400余亩。

用机械化抓住量,同时不忘稳住产品的“质”。目前公司以生态农业的方式发展种植绿色健康无公害的“伯父大米”,经过多方群众品尝筛选,从最初的15个品种中优选出:煲粥米、黑香糯、海棠丝苗、牡丹香占品种,水稻种植范围遍布下茆镇、江谷镇、地豆镇、迳口镇、罗源镇,种植面积约2000亩,解决当地125名农民群众劳动就业。

受访者供图

打好品牌持久战

回乡发展农业的3年间,张嘉丽的公司也在朝规模化、智能化转变。“农业是一场持久战。”她认为虽然前期实现机械化投入很大,但终将获得丰厚回报。

如今该公司有专门的技术、管理、销售团队,已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我们还想打造自己的品牌”,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申请“绿色食品”,还不断试种新品种、铺设市场,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开拓销售途径。

此外,该公司还投资建设集研发、培训、生产及加工一体化的厂房。设有完善的全自动育秧工场、大米加工生产线、粮食烘干中心,日吞吐量30吨的中大型碾米机、有300平方的培训场所、有500平方的农产品加工处理和电商展示中心等。

张嘉丽介绍,公司2021年产值近400万元,今年保守估计增长15%,预计到2025年种植土地能扩大至5000亩。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返乡创业,不仅让自己收获满满,还为周边村民提供服务、创造就业。公司有专门的农机队为村民服务,周边的村民的土地耕种都有了机械化的保障。流转村民的土地后进行返聘,每年能够增收3万元。

除了普通村民,公司还在全市范围内带动了130户农户,共同参与发展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张嘉丽说:“新农人就是要通过新的技术,创造新业态,带动周边村民的发展。”

延伸阅读

寻找四会新农人|张铭华:让农民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

【南方+记者】施亮

【实习生】胡欣妍

【通讯员】赖楚欣 陈通学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唐锦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