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大学毕业的陈伟波抓住商机返乡养鸽,创立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金绿公司”)。
如今,公司扎根梅州,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建成优质种鸽养殖基地3个,合作商品鸽养殖基地115个,带动农户规模化养殖,合作农户达1071户,每年收购鸽子大约1000万只,成为兴宁市省级肉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牵头主体。
“梅州现代农业企业要加快三产融合,促进产品深加工、推进品牌强农惠农。”谈及梅州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陈伟波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计划。“目前正在预制菜发展的新赛道谋篇布局,用好自身的发展资源,推动梅州客家菜预制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一只鸽子到一个产业,陈伟波正带着他的鸽子产业飞出围龙,创造更高的产业效益。
毕业回乡 “鸽”声嘹亮唱响致富路
在梅州,说起陈伟波的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说起“陈小鸽”大家必有所闻。
兴宁碧园村,曾是广东省省定贫困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便是村中无产业。
“没有产业,自然留不住人、吸引不了人,乡村怎么能够发展得起来?”2009年,陈伟波从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看到不少乡亲贫困辛酸的生活,也了解到碧园村农民有养殖肉鸽的传统,但仅为家庭式养殖,规模小、水平低,没有加工产品销售,且缺少市场开拓。
经过深入调研分析,陈伟波毅然辞去深圳的工作,在碧园村创建了一个肉鸽养殖基地,并成立了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发展“一村一品”肉鸽产业,创建了“陈小鸽”品牌,实现了农产品到农商品的转变。
对于曾经的贫困村和贫困户,“陈小鸽”是致富路上的“领头鸽”。
数据统计,兴宁市的44个省定贫困村、13个面上村、1071户3611名贫困户与金绿公司达成合作,共投入2053.7万元扶贫资金,将肉鸽养殖基地扩增到1000亩,养殖规模达15万对,年销售商品肉鸽和种鸽苗300万只,成为粤东地区最大的肉鸽生产基地,2020年销售额4850万元,为贫困户发放分红319.6万元。
“确保公司农户双得益。”陈伟波介绍,企业已经发展为一家集肉鸽养殖、加工、品牌销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成为省级肉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龙头企业。
提前布局 抢抓机遇推动产业融合
早上10时,一批经过现代化屠宰生产线的生鲜乳鸽开始进入加工环节。在卤制车间,师傅们正把各种调料按比例倒入锅中,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清洗油脂杂毛、修剪趾甲后的鸽子被倒进锅中卤煮。30分钟过去,一只只乳鸽半成品就能出锅。
“不同调料不同口味,经过研发与口味调配,目前企业主要有盐焗、香辣、酱香、红烧等不同风味的乳鸽产品。”金绿公司销售部经理朱晓倩说。
抢抓预制菜发展机遇,如今,该公司已有盐焗乳鸽、酱香乳鸽、香辣乳鸽等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风味乳鸽,以及便捷自加热汤类预制菜产品,逐步成为一家集肉鸽养殖、屠宰加工及品牌营销为一体的“鸽产业”发展企业。
2022年,“陈小鸽风味乳鸽”在众多预制菜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百家手信(畜禽预制菜)之一。
“趁着预制菜的东风,我们的销售量不断上涨,目前乳鸽产品日销可达1万只,自热鸽汤月销达3万罐。”陈伟波说,预制菜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成为上游种植户增收致富的渠道,相比于活禽批发,做成预制菜后农户的收益可以提升到15%—20%。
前不久,“陈小鸽”亮相第十届中国食材电商节。据陈伟波介绍,参加此届食材电商节的目的,是为了为全面提升“兴宁鸽”知名度,切实推进“兴宁鸽”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推动“兴宁鸽”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走向全国。
目前,兴宁肉鸽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8亿多元,形成了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共性平台支撑的集群发展格局,带动21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
企业家谈实体经济
梅州是农业大市、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全国1/5、全球1/10的柚子,全省1/4的茶园,全省1/7的乳鸽,均出自梅州。按照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全市各级正遵循市场规律,抓好适度规模化生产,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跨县集群产业园建设,着力在提升产业链条、产业效益上下功夫,下大力气解决“标准、品牌、平台、政策”等问题,提升商品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如何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持续推动农业产业的壮大发展,陈伟波将目光放在品牌和市场。
南方日报:结合企业发展,您认为梅州现代农业发展存在哪些短板?
陈伟波:我认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梅州当地农业企业二产、三产的发展相对薄弱,我们柚子、肉鸽等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但近年来才大力推进深加工,整体发展比较落后。另一个是企业得不到资本的青睐。对于农业企业而言,投入周期长,风险偏高,回报相对较少,再加上企业自身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难以吸引投资。
南方日报:梅州如何打好“农”字牌,您有哪些建议?
陈伟波: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供给过剩。地处粤北地区的梅州农业企业如何谋求自己发展的空间?我认为只有在产品品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要坚持培育、引进两手抓,围绕优势产业,积极引导企业新上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努力壮大龙头企业规模。
因此,政府要重点支撑二产发展,即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农业品牌,提高梅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何打造品牌?我认为要从三方面着手。质量是品牌的根基,高质量的产品才有助于企业开拓市场;要有一个完善的营销体系,搭上互联网“快车”;政府方面要搭好台,打造区域品牌。
【全媒体记者】陈泽铭 黄培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