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外卖爆炸?你吃的自热火锅也有风险!这个常识一定要懂!

广东科普
+订阅

近日

杭州一名大三学生

在外卖平台点了一份海底捞

一顿操作后

吃的时候突然炸锅

导致眼角膜上皮剥脱

相关话题也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引发讨论

一份火锅外卖

煮了十几分钟就发生爆炸

是哪里操作有问题?

科普君发现

这其中有一些需要掌握的常识

关系到我们的安全!

店家:先放底料后放水导致

事情发生后,海底捞回应主动承担就诊费用,退还餐费。根据核实发现,顾客备餐时先放了底料,之后再加水,且没有搅拌,出现了热油喷溅的情况。

海底捞外卖和操作指南

海底捞外卖和操作指南

海底捞表示,外送火锅套餐由顾客自行配置锅底,在出品和底料外包装上都明确设置了使用说明和安全提示,顾客在调配锅底时,需先加水,后加底料,避免出现热油喷溅或干锅的情况,以免带来意外伤害。

图片来源:都市快报

图片来源:都市快报

为什么不能先放底料再放水?

我们都知道,有些火锅底料中含有大量油,而油的密度比水小,沸点比水高。如果在火锅底料的基础上再加水,温度很高的油,漂在少量的水上面,水极速受热沸腾,会同时将油溅出。

所以,重油类火锅锅底需要先放水后放油,且不断搅拌加水,以避免爆溅、干锅等情况。

自热火锅也存在安全风险!

还有部分网友认为,在“炸锅”事件中,当事人可能错按自热锅的方式吃火锅了。因为自热火锅、米饭类产品的加热方式就是先加冷水,再将自热米饭、食材等放在上面。

近些年,因简单方便,自热火锅受到诸多青睐,但实际上,自热火锅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安全。

上海市消保委在2019年、2021年曾连续两次对自热类食品进行比较试验,都发现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除了吃外卖火锅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调配锅底外,食用自热火锅也要注意安全。

自热锅类产品的外包装上也有安全提示

自热锅类产品的外包装上也有安全提示

雷区1:拆开整个发热包

2020年10月,山东汪先生第一次吃海底捞自煮小火锅,以为发热包要拆开使用,将粉末倒入盒中加水。3分钟后发生爆炸,屋里一片狼藉。

雷区2:堵住出气孔

还有人在操作过程中,将出气孔堵住,以为盖得严严实实才热得快,结果火锅炸得满屋都是。

雷区3:使用热水加热

除了上面两个问题外,有些人还容易犯第三个雷区:将热水倒入火锅加热包中。

自热火锅的加热包遇到热水后,会使水更快发生沸腾,让人反应不过来,容易被蒸汽烫伤。

曾有消防员拍过实验视频。他们把发热包剪开后,倒进一个矿泉水瓶中,让发热包的成分和水充分接触。

8分钟后,水瓶突然发出一声巨大的爆破声,猛烈炸开来,里面的白色液体四溅而出,喷到6米开外。水瓶盖子更是飞到了8米以外的草坪里。

因此我们以后在吃自热火锅的时候,千万别私自损坏加热包、完全堵住出气口,更是不能使用热水加热。

科普知多D

自热火锅的原理是利用生石灰遇水会散发大量热量的原理来进行加热。除此之外,在自热火锅的加热包中还有碳酸钠、硅藻土、铁粉、铝粉、活性炭、盐等成分,也有一定的发热和一定的保温作用。

各成分的作用如下:

1. 生石灰(CaO):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会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2. 碳酸钠(Na2CO3):是一种电解质,与熟石灰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也是原电池反应必需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  =CaCO3+2NaOH

3. 硅藻土(SiO2·nH2O):能使发热包中的各物质分散并均匀混合,充分接触,使化学反应放出的热稳定、持久,并提高发热包的安全性。

4.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这些物质构成原电池,从而发生原电池反应。

如何正确使用自热火锅?

自热火锅使用不当竟然引发如此强大的威力,下面,科普君就教大家怎么安全吃自热火锅。

注意一

往发热包上只能加冷水,不能加热水。加热水可能会导致水剧烈沸腾,引发危险。还要注意查看发热包有无破损。

注意二

加热时,包装底部温度极高,不能放在玻璃(茶几、桌面等)上,以防玻璃碎裂伤到自己或者在桌面留下印记。

注意三

自热火锅不能放入微波炉、烤箱加热。

注意四

根据中国《民航旅客禁止随身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的相关规定,自热火锅里的发热包属于易燃固体,禁止托运和随身携带。

注意五

加热完成后,揭盖要当心,以免被蒸汽烫到手。

不管是海底捞外卖还是自热火锅

它们的操作都不像泡面简易

转发给身边的人

让大家明白其中的原理

正确地使用它们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