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沙头村:农文旅融合赋能 千年古村焕发新活力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

  沙头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东部,西至上塘村,东至灯坣村,南至惠州市石湾镇,北至溪头村。为提升沙头村人居环境,保护历史传统文化,2022年以来,沙头村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主要内容,下足“绣花功夫”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引进产业和商业,复兴沙头传统手工业,振兴乡村经济,带动村民致富,为后期发展沙头村乡村文旅奠定基础。

沙头村一景

  据介绍,沙头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示范带建设项目”)以“文”“商”为设计主题,以原有的明清年代社学为基底,融入文风、渔乐、商街、非遗等园区,将村落重新规划景观分区,力争实现以文汇商、以商养文的效果。

看视频↓

02:13

下足“绣花功夫” 提升区域环境

  “这也太惊艳了!看起来像极光一样美。”“是的,这是我们特地打造的‘网红’顶级灯光夜景,不仅备受村民的追捧,还吸引了不少外来群众前来观赏。”说起沙头村的顶级灯光夜景,沙头村相关负责人不无骄傲地说。

沙头村网红灯光夜景

  据了解,为提升优化人居环境,今年以来,沙头村在村内原有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景的基础上,不搞“大开大挖”“大拆大建”等“破坏性”建设,下足“绣花功夫”,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网红”顶级灯光夜景便是其中一处,该景观利用原有的鱼塘、仿木栏杆、古荔、飞榕、垂柳、古榕树等元素,通过增设景观灯带、庭院灯,使得公园呈现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姿态,让村落瞬间变得绚丽夺目。

  另外,沙头村还积极推动破旧村道修复升级,原有道路面貌焕然一新;利用闲置用地建设停车场,提供约50个停车位,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利用古榕树下的空间修建广场,利用鱼塘边的依依垂柳建设亲水游憩步道,保留聚贤塘荷花打造观景区……不仅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舒适惬意的休闲之处,还为后期文旅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商业氛围,吸引周边群众过来游玩、休憩、饮食、打卡拍照,日常可服务周边居民超过5万人。

注重文化传承 焕发乡村活力

  沙头村建村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开居始祖姚达信从三江旧山吓迁入。建村时,因村边有几座沙墩,故称沙头。

  沙头村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当地有“耕读风正,状元故里”的誉传。据载,广东最后一位武状元——姚大宁(1772—1807),字允盛,其祖籍就是三江沙头村。现存于沙头村委会的“状元及弟”,原就是其夺得嘉庆皇帝钦点武状元后所赐。三江民间还广为流传着其衣锦还乡,认祖归家的故事。同时,沙头村还有状无旗官、状元亭、国重姚公祠、仕通姚公祠、沙头学社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和遗迹。

  另外, 沙头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竹席村”,以往增城人所用的竹席大部分出自沙头村。作为增城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沙头竹席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特色,曾风靡于20世纪80年代。

  为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沙头村传统村居文化,示范带建设项目将沙头社学和沙头竹席融入设计风格,村口景观墙设计灵感取自沙头社学和民国以来的旧时民居建筑风格,形式简约,造型典雅。同时,升级改造沙头社学公园,启示沙头村民要将“耕读传家”的家风文化永远传承下去;打造竹席文化广场,传承沙头村以竹席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

文旅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为配合示范带建设项目后期的商业开发,沙头村引进了广州丰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中科一号”红松茸荔枝林下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据了解,该项目已在沙头村落地,主要利用冬季闲置用地种植“中科一号”红松茸,预计可推广荔枝林下种植面积100亩,农田种植面积200亩,预计亩产将达到2000斤,平均亩产值2至3万元,预计总共将为村民增收30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沙头村社学公园周边错落分布了沙头碉楼、沙头社学、旧时谷仓、仕通姚公祠、合德堂一大批具有岭南特色风格的建筑,能改造为广府商街、非遗博物馆、特色民宿,为片区带来消费人群,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

  同时,沙头村毗邻广州世界幸福田园,可通过自行车绿道便捷联通,游客可骑自行车到幸福田园体验采摘、农耕等活动,为游客提供农村生活体验,激发沙头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无限潜能。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朱丽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