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刘雨青 王彤烨北京报道 8月23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生态环境部举行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于2022年12月7日至19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办,会议最重要的标志性预期成果就是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了推动‘框架’的谈判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方作为主席国一直不遗余力地发挥领导力和协调作用。”
COP15的全称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刘友宾介绍,从《昆明宣言》中反映出的共识来看,“到2030年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到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是大家共同的期盼,也需要各方充分参与。
刘友宾表示,在未来的几个月,中方作为主席国,将在现有阶段性共识和政治推动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领导力、协调力、推动力,就重点议题和重要日程与各方进行协调,坚持公平、透明、缔约方驱动的原则,确保最广泛的参与,同时要充分借鉴和吸取“爱知目标”执行中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和强化保障机制,推动构建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
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保护地球生物资源进入新纪元,而每两年召开一次的缔约方大会则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
中方为COP15第二阶段会议筹备和“框架”谈判发挥领导力和协调作用。刘友宾介绍,自COP15第一阶段会议以来,中方已经组织召开了34次主席团会议,为相关会议筹备和谈判进程提供组织安排和指导意见。今年7月,黄润秋部长作为COP15主席,应邀出席202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部长级圆桌会,期间就推动COP15第二阶段会议成功召开、达成“框架”与各方广泛进行沟通协调。
COP15作为十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议承担着审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2020年至2030年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阶段性里程碑作用,而这最重要的标志性预期成果,将于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办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发布。
(编辑:李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