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夏尽有秋,处暑宜润肺养肝肾。内有惊喜哦

广东省中医院
+订阅

#二十四节气系列歌曲# 《处暑——广东省中医院二十四节气专辑特别策划》。处暑,即为“出暑”,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表示:阴初长,阳未退,阴阳来交争。风雨来,凉风至,把热来敛降。这就是处暑的节气哲理。

开栏语 :

“天人合一”作为中医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健康观的重要内容,包括人体自身的形神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内外环境统一。

对于如何促进形神统一和谐,最早、最朴素实用、最富含中医哲学内涵的技术乃出自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五形人体质判别。它通过对人的个体特征按五行属性分类进行论述,包含了人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季节的适应性、疾病的易感性以及预防保健等相关内容,其内容详尽,被称为《黄帝内经》中最为完备的体质分类。

而对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最具有现实实践意义的二十四节气。它是对农业、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运行规律的凝结,也为人类养生保健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印证了《灵枢·本神》论养生时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本栏目将顺着节气推送省名中医池晓玲教授“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二十四节气养生系列”内容,从大家最为关注的中医养生为切入点,以中国农历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为分界点,以五形人体质为分类法,指导大家通过“五形人”体质辨识,在不同节气里通过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管理自己,以起到改善体质,防病祛疾的作用。

处暑节气

今年8月23日是处暑节气,“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颇有“秋老虎,毒如虎”的感觉。那么,五形人体质在处暑节气该如何养生呢?

首先,我们先来辨别一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体质的?可参照下表进行简单辨别。

一、处暑养生大则

精神调养:安静性情,收敛神气,以利于气机通畅,气血和调。

俗语有云“先睡心,后睡眼”,睡前不宜观看恐怖、悬疑、暴力等视频,不宜嬉笑打闹,应当营造恬静安怡的睡眠环境,保持心境平静,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精藏,才会有高的睡眠质量。

起居调养:“春困秋乏夏打盹”,经过炎炎夏日的炙烤和能量消耗,随着处暑到来,暑热渐退,人体的生理机能开始进入周期性休整阶段,此时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

因此建议早睡早起,舒缓形体,以促进能量储藏。另外,避免室外暴晒,勿贪凉,避免大汗出,以防伤阴耗气。

运动调养:处暑时期早晚天气渐趋凉爽,此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广场舞、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打球等运动可锻炼身体,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能起到有效缓解秋乏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秋主收降,此时运动强度不宜过剧,但若运动过度,能量消耗过大,反而会增加身体耗损,加重困倦疲劳感觉。

饮食调养: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饮食上宜多食咸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荠、沙葛、粉葛等,也可多食新鲜果蔬、多食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二、五行人处暑养生要点

木形人:疏肝健脾,益气生津,调节气机

精神调养:此时秋气渐浓,金气渐旺,木形人应平心静气,避免抑郁恼怒,使肝气和调,以利肺气清肃。

起居调养:处暑正处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变,对木形人而言需加强养阴护阳。如提倡处暑过后睡眠时间应比夏夜“多一个小时”,并睡好子午觉。日常生活放松形体,保持精力充沛。

运动调养:此时运动强度不宜过剧,但若运动过度,能量消耗过大,反而会增加身体耗损,加重困倦疲劳感觉。建议多做伸展运动,如广播体操等,以利气血运行。

饮食调养:宜多食疏肝健脾,益气生津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太子参、山药、甘蔗、蜂蜜、芝麻等。

药膳可选择党参菊花粥:

党参15克,菊花15克,粳米150克,红糖适量。

将党参、菊花、粳米洗净,先把党参用温水泡2小时,然后把粳米、菊花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小火煮至参烂粥稠,临食时加入红糖少许即成。有疏肝健脾的功效。

火形人:疏肝清热,润燥益气

精神调养: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对火形人体质来讲,仍需防止心火过亢。因此忌急躁易怒,避免欣赏刺激、恐怖类影视作品,建议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起居调养:此时三伏接近尾声,“处暑寒来”,暑气渐退,秋意渐显,正是“争秋夺暑”之时,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毒如虎”之意。

火形人宜早睡早起,避免中午在室外暴晒,以防暑气伤人。秋虎蛮横让炎热回烧,高温之下人体仍然出汗较多,阴液容易消耗,且温燥气候易伤阴津,火形人体质容易出现头枯面焦、眼睛干涩、大便干结难解等问题,因此日常注意补水。

运动调养:此时岭南天气还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甚至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不亚于暑夏之季,火形人运动强度依然不可太过剧烈,推荐八段锦、健美操等运动,但以不疲倦为度。

饮食调养:宜多进食具有清热润燥,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山药、甘蔗、山楂、荸荠、玉米、蜂蜜、太子参、玉竹、石斛、猪肉、鱼肉、鸡肉等。

药膳可选择山楂玉米胡萝卜汤:

生山楂15克,玉米150克,胡萝卜150克,猪瘦肉200克。

将猪瘦肉洗净,切小块;山楂洗净,玉米、胡萝卜洗净切块,与猪瘦肉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1.5小时即成。有清热健脾、养阴生津的功效。

土形人:清热生津,益气养肝

精神调养:此时气候湿气尚未退净,仍可能影响人体脾胃气机,“脾藏意”,土形人需警惕过度思虑,以防影响睡眠及情绪。平时应平静乐观,宁神定志。并适当营造恬静安怡的睡眠环境,保持心境平静,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精藏,才会有高的睡眠质量。

起居调养:土形人脾胃易伤,起居也要注意勿再“因暑贪凉”,以防伤及脾阳,无助消磨。当然,也要牢记“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气候刚稍稍凉爽,仍处于季节交替的阶段,气候尚不稳定,且初秋仍有秋老虎,也不宜添衣过猛过快。另外,睡好子午觉,保持精力充沛,对土形人处暑体质有很好保护作用。

运动调养:秋主收降,此时运动强度不宜过剧,宜进行太极拳、慢跑、散步、八段锦等,避免运动后大汗出。

饮食调养:宜多进食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养肝功效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太子参、萝卜、茉莉花、猪肉、鸡肉、山药、梨、荠菜等。

药膳可选择佛手粳米粥:

佛手2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佛手、粳米洗净。

将佛手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煎汤,然后去渣留汁,放入粳米,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再放入冰糖,稍煮即成。有疏肝健脾的功效。

金形人:健脾生津润燥

精神调养:秋季金气偏旺,同气相求,肺气也旺,此时宜舒畅气机,故忌悲伤抑郁,宜心境平和,以利肺气清肃的功能。

起居调养:此时秋燥渐显,因暑热余气,秋分以前以温燥为主。对金形人体质而言,容易出现眼睛干涩、口鼻干燥、咽干嗓痛,口渴心烦等症状,故日常起居需适当补充水分。

饮水以少量频次,甜咸搭配为宜,如在饮用水中加入少量盐可减少体内水分流失,而淡糖水或蜂蜜水有润肺养阴的作用。另外,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尤其是夜晚及早晨避免受凉。日常饮食应当戒除辛燥,食用麻辣、烧烤、煎炸等食品容易上火,损伤阴液,易加重秋燥症状,也应当尽量避免。

运动调养:适当锻炼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能有效缓解秋乏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但若运动过度,能量消耗过大,反而会增加身体耗损,加重困倦疲劳感觉。推荐进行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以不疲倦为度。

饮食调养:宜多食具有疏肝理气,健脾生津润燥功效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猪肉、鸡肉、白芍、百合、银耳、木耳、梨等。

药膳可选择山药百合内金粥:

山药30克,鸡内金10克,百合20克,粳米150克。

将山药、鸡内金、百合、粳米洗净,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小火煮成粥。有健脾养阴、益气开胃的功效。

水形人:清热健脾益气

精神调养:由于处暑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变,此时宜养内在之阳,不宜身心过劳,动摇阳气,故精神调养宜乐观平和,凡事以平常心对待。

起居调养:此时阳气逐渐潜藏,水形人体质者常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的“秋乏”。所以要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将夏季的“夜卧早起”的习惯改为秋季的“早卧早起”,争取晚上亥时至子时间入睡,即晚上10点到11点,尽量避免迟于子时睡觉。

夜眠时注意控制空调的温度和风扇的风力,此时夜间渐凉,可尽量不开空调或风扇。夜寝还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以防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夜晚睡前可用热水泡脚,能起到潜阳纳气、促进睡眠的效果。泡脚后若再行足底的涌泉穴按摩,更能潜阳助眠、补肾益精、健体延年。

运动调养:可选择慢跑、散步、踢毽子等体育锻炼,避免运动后大汗出。

饮食调养:宜多进食清热健脾益气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猪瘦肉、鸡肉、百合、太子参、山药、白术、茯苓、粉葛、沙葛、荸荠、薏苡仁等。

药膳可选择合欢花猪肉汤:

合欢花15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香附6克,薏苡仁15克,猪瘦肉100克,陈皮3克,大枣10枚。将猪瘦肉洗净,斩成小块;

其余用料洗净,生姜拍烂,陈皮浸泡去白,备用;

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小火煮2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有清热健脾、清心解郁安神的功效。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 池晓玲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主任中医师,教授,二级正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第六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中医哲学访问学者,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

兼任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疾病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医肝病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首席专家顾问、广东省保健协会健康服务示范基地首席专家等40多个学术任职。

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近40年,坚守中医原创灵魂,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推进中医肝病的传承发展,创立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及其创新性学术思想,建立以辨证论治为主导的“预测-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肝病防治模式,疗效显著。先后主持及参与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传染病专项课题各1项,主持制修订国家级行业标准2项,参与制订国家级行业标准、学会标准12项。主编及参编著作20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科技成果证书1项、新技术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广东省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擅长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疗法、中医外治法、药膳食疗、养生保健,提出并实施中医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治疗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供稿:池晓玲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  宋莉萍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