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气知多少
诗云:“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处暑”的原义,即暑热已经消退了。处暑养生要根据具体情况,暑气未消,还当防暑;暑气已退,虽然相对比较舒服,但也要注意不可贪凉。
处暑再热,毕竟是秋天,天气收敛,人体亦然。相对夏天的热,秋天的热没那么耗散,心理也容易安静。
二、处暑民间习俗
三、调护法则
1、起居养生
早睡早起解秋乏:处暑后,人体阳气渐渐收敛,沉降,易秋乏。养生应顺应天时,早睡早起,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比夏季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适当的午睡也有利于解“秋乏”。脾肾阳虚,元气不足者这个时候可以泡脚,将气血引下去,有助于睡眠。
注意腹部保暖:穿衣方面不漏腰不漏肚脐为宜,保护丹田元阳之气。寒气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孩子更应注意保暖好几个部位:颈部、脖子处、肚脐、足部。
适当"秋冻":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处暑后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适当添衣,但添衣时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不宜一下子添衣太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宜。当然,“切勿盲目追求“秋冻”,尤其是体质较弱的老人小孩。
2、饮食养生
处暑期间,若暑气犹在,其饮食大致还可沿袭二暑的风格,吃些祛暑湿的粥或汤品,清淡为宜,略增咸味。若暑气正退,可多吃些滋阴的食物,如银耳、梨、莲子、芝麻等,养阴而不滋腻。处暑的饮食总体当以健脾养阴为主。
三吃三不吃:
吃酸不吃辣。增加酸性食物摄入,酸味有润肺收敛的作用,辣味食物属于热性,秋季食用后易上火。
吃果不吃瓜。瓜类一般多属于阴寒性质,秋季多吃瓜会容易损伤脾胃。但果类可以多吃,如苹果、梨、葡萄、哈密瓜、桃子之类的水果。
吃热不吃凉。处暑后昼夜温差大,容易生病,切忌不要吃太多寒凉的食物。
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宜食健脾祛湿食物,湿气仍然较重,多吃健脾的食物如薏米、芡实、白扁豆、鸭肉、玉米、莲子、竹荪等。
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3、经穴调护
处暑艾灸重点:
防秋燥:大椎、风门、神阙、关元、 涌泉、合谷。
强正气:肺俞、脾俞、肾俞、照海、中脘。
祛湿邪:中脘、足三里、丰隆。
按揉养生穴位:
健脾:足三里、阴陵泉。
滋阴:三阴交。
4、运动调护
处暑之后,秋意正浓,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爬山、慢跑、郊游等运动量较小的户外运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适当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运动,排泄多余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目的。
作者:妇孺国医堂 周婉妮
编辑:黄敏燕
审核:刘建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