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旅游博主把在重庆某景区雇人抬轿子(当地称为滑竿)上山的视频发到网上,结果遭遇网暴。有网友谴责他:“大家都生而为人,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这种现象似乎不是一天两天,滑竿师傅也提到,很多年轻人不敢坐(滑竿),怕发到网上被人骂。一位挑滑竿的倪姓师傅表示,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景区抬滑竿每个月可以挣3000-4000块钱,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比较可观的,但最近受到了影响。不好的时候一天就一两单。倪师傅表示:“肯定想大家都来坐,个人工作挣钱的嘛。”
抬滑竿虽然只在上山等特殊场景才能见到,但究其本质,无非是一种自带工具的打零工行为,与城市常见的零工市场(大多是一些拆墙、粉刷类的活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样讲究自由议价、平等协商。花钱叫人拆墙等没问题,掏钱请人抬轿上山怎么就不尊重人了呢?我猜,这可能与抬滑竿呈现出来的视觉场景有关:大多数工种是人与物的关系,但滑竿却是人与人的关系——坐轿的人高高在上,优哉游哉;抬轿的人,则可能大汗淋漓。“一高二低”,前者的重量施加在后者的肩膀上,让后者给人一种受到不公平对待的观感。
不过,如果就此认为滑竿人受到了游客的践踏,这就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了。首先,滑竿属于体力劳动,而劳动是最光荣的。消费者付费购买抬轿服务,让滑竿人的劳动价值得以兑现,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与践踏扯不上任何关系;其次,践踏的本义是乱踩乱踏啊,引申义则为压迫摧残,显然两者消费者都谈不上。如果硬要扯上前者,那也是一种视觉错位而已。如果真正要说“有花钱践踏他人”的工作,我所能想到的只有以“挨打换钱,供人出气”的“挨打工”。不过,那多数见于影视里的桥段。
由此可见,所谓的“花钱践踏人”一说,完全是部分网友虚拟出来的场景。除了借此以显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没有任何的增益。相反,反而让一部分游客害怕莫须有的指责,而不敢坐轿,进而间接导致滑竿人生意惨淡,妥妥的负外部性。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部分网友毫无根据的臆测、廉价至极的道德绑架压根不用承担责任,上下嘴皮子一碰,键盘上一阵响动,批评的声音发出去,影响的却是滑竿人实打实的生计。这种不用担责的道德绑架,真是可气可恼可恨。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任何的打零工,都带有一定的“农业”性质,因为都得“看天吃饭”。比如景区遇上大风大雨,自然很少人爬山。客流少了,愿意花钱坐轿的人自然更少了。而即便如此,抬滑竿等工作也自有其价值,为一部分劳动者(多数是农村劳动者)提供了生计出路。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高山景区,相对于男性上山抬滑竿,女性则下山“背篓子”,将小孩子放在背篓里背下山,降低游客下山负担,从而获取报酬。她们与滑竿人一上一下,男女分工,构建了相映成趣的劳动图景。现在,部分找茬网友的“践踏论”却在破坏这种生态,“人祸”属性十足。
总之,抬滑竿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只要游客没有出现辱骂滑竿人等出格行为,这就与践踏无关。网友要做的,就是“让市场的归市场,让道德的归道德”,而不是强行捆绑、搞拉郎配。说实话,不关心滑竿人的饭碗,却装模作样在意他们的尊严,这事就干得既不道德,也大失水准。
(作者胡一刀,时评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