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影医疗登陆科创板: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如何加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订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8月22日,联影医疗正式登陆科创板上市。联影医疗此次发行价为每股109.88元,总募资规模达109.88亿元,成为中国规模第一大的医疗器械IPO。

今日盘中,联影医疗最高价达192.48元,市值突破1500亿元。截至收盘,涨64.93%,报收181.22元/股,总市值1494亿元。

联影医疗于2011年成立于上海,是一家以高端医学影像诊断产品、放射治疗产品及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配套智能化、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公司。截至目前,联影医疗已累计向市场推出80余款产品,已入驻全国近900家三甲医院。据2020年数据,联影医疗MR、CT、PET/CT及PET/MR、移动DR产品均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同时,联影医疗也在加速全球化布局,目前MR、CT、XR、MI等产品均已实现外销。

作为国内医疗影像的独角兽,联影医疗一直以来在国内备受期待。在成功上市后,联影医疗是否可以继续以“国产高端龙头”的身份打破进口医疗器械企业的市场垄断,也备受市场关注。对此,有证券机构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场需求及政策红利的双轮驱动下,联影医疗的上市是大势所趋。也意味着本土医疗器械企业正在发力冲击进口品牌的优势地位。

德邦医药证券也分析指出,医学影像设备在医疗器械行业的诸多细分领域中技术壁垒最高,国产品牌普遍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在中高端市场难以拥有话语权。但近年来随着国产医疗设备在研发、技术的积累,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优质国产品牌,在部分产品及技术甚至超越同类国际品牌。

资本推动医疗器械市场高速发展

全球老龄化、慢性病增加和医疗支出增长带来了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扩大,新冠疫情加速了市场的扩张。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2020年已经突破4,400亿美元,中国以23%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预计到203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8,000亿美元,2020年到203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

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相比,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相对更加迅速。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政府对医疗领域大力扶持等因素的驱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2015-2020 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从3,125.5亿元增长至7,789.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0%。未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提升、国家对医疗产业的扶持以及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医疗器械行业将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预计203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22,000亿元,2020-2030 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1.2%。

致同咨询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领导合伙人、融资与并购财务顾问服务合伙人董慧慧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在创新药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但医疗器械方面中国有产业优势,易规模化复制和迭代,同时国产升级和分级诊疗已形成明显的需求端放量。

致同咨询分析认为,从资本市场的情况来看,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22年6月10日发布实施科创板医疗器械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指引,医疗器械企业上科创板迎来新机遇。

为进一步服务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鼓励医疗器械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创新,上交于6月10日发布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 号—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以下简称《指引》)。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增强了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支持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业上市。开板以来,已有一批创新药研发企业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初步形成了药品研发企业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2020年科创板新上市的未有盈利(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至少一项处在临床II期)的生物医药企业达到9家。

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上交所本次制定《指引》进一步明确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情形和要求,是进一步完善科创板支持医疗器械“硬科技”企业上市机制,更好发挥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指引》在前期审核实践基础上,结合医疗器械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行业监管要求,对申请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医疗器械企业,从核心技术产品范围、阶段性成果、市场空间、技术优势、持续经营能力、信息披露等方面作出了细化规定。

毕马威中国华东和华西区生物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黎志贤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上交所发布的《指引》是众望所归,新指引给了广大医疗器械企业更多的上市地选择,有利于加速国内具备“硬实力”“硬科技”的领先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器械领域的国产升级。

“在资本市场助力生物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浪潮下,大量初创型生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并发展,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并将逐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优化,进一步推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研发和创新,以满足医疗领域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为己任,解决患者的痛点,并引领生物产业的未来,推动市场的良性发展。”黎志贤说。

高端医疗设备如何加速国产化进程?

除了资本助力,市场需求也在推动CT、DR等医疗影像设备发展。

致同咨询分析指出,目前中国医用CT市场由国际厂商所主导,2021年CT设备中国市场销售,“GPS”(GE、西门子、飞利浦)占比67.49%,国产主力品牌(联影、东软、明峰)占比24.06%。CT行业技术壁垒高,中国厂商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巨头仍有较大差距,现阶段,中国CT市场仍由国际厂商主导。目前国产CT市场份额不足30%,且国产品牌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而在2022年2月,西门子医疗光子计数CTNAEOTOMAlpha正式获准进入国内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从递交申请到创新公示仅用时54 天。

医学影像设备一直都是整个医疗器械行业里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因其门槛极高、研发周期极长。长期以来,国内医院的医学影像设备均被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所垄断。而作为国产品牌,自设立以来,截至目前,在MR产品里,国内公司只有联影拥有3.0T及以上产品;CT产品里,联影更是拥有全球唯一的320排/640层产品;PET/CT产品,也更是拥有全球唯一AFOV>3000px产品。以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凭借领先的技术、高超的性价比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在市场上已经打破进口垄断。

另根据CIC灼识咨询分析,以1.5T及以上MR设备为例,2010年新增设备国产化率不足1%,而2020年新增设备国产化率已经突破40%。国产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更获得一批国内顶级三甲医院以及全球尖端医疗研究机构的认可。

在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过程中,跨国医械企业聚焦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支持国产医疗设备等相关政策不断出台。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指出,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诊疗装备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国产化率大幅提高。

“国产化不是简单的引进、吸收、消化,而是覆盖于产品、供应链、创新路径等各个方面。首先,是将创新产品引入中国,在国内进行本土进行制造;其次,是进行供应链的耕耘,把产品关键原部件交由本土供应商来做;最后,是走好创新研发之路,不断开拓更多高价值的产品管线。” GE医疗中国供应链总经理陈和强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期间,供应链的选择成为比较关键的一环,为此,一直以来,GE医疗对于供应商的选择较为严格。

通常认为,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可以推进医疗器械智慧供应链应用,实现医疗器械业务流、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助力医疗器械量价采购、集中仓储、高效配送、风险监控,打通医院内“最后一公里”。

“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发展才能带动产业共荣,”陈和强补充道,“疫情以来,我们发现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生产层面的关注,更需要全面开发上下游产业的柔性,让资产、设备、投资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在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的同时,串联产业链的各环节。”

在GE医疗发力本土化之际,西门子医疗也在提升国产化率。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西门子医疗在上海研发生产基地80%的供应链实现了本土化,来自于中国的供应商。后续本土化的考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从生产的角度我们希望能够实现更多本土化,前提是供应链都在生产基地附近,这样更加高效,更加灵活,未来西门子也会推动更多在中国进行采购。

“此外,由于一些核心部件在中国并不一定都能够采购得到,存在一些技术壁垒和专利问题,全球供应商可能也屈指可数,而这也是需要各方的不断推进。毕竟,全面国产化的前提需要看整个市场、工业基础、制造能力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如果有一些核心部件中国都没有供应商,那么就难以做到全面供应链本土化。 ”王皓说。

(编辑:徐旭)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