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援非医疗队的574个日夜

南方+ 记者

本文收录于专栏#中山援非医疗队#

在非洲中部几内亚湾畔,有一个与赤道线擦肩而过的国度,叫“赤道几内亚”。

今年盛夏,一支由中山市25名医疗骨干所组成的中国(广东)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下称“广东援赤几医疗队”),完成了为期18个月的医疗援助任务,从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奥比昂、卫生与社会福利部副部长翁多手中,接过了该国的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

当地为医疗队队长陈光卫授勋。

这意味着,这支来自中山的医疗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获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充分肯定。

在医疗援非历史上,25名中山医疗骨干留下了一串珍贵的数据——为赤道几内亚20360人次提供门诊服务,为3876人次提供手术服务,参与抢救618次,住院管床18564人次,无发生一例医疗责任事故。

“在过去20个月里,我们见证了历史,在受援国度过了中国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派遣的5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支承前启后的中国援赤几医疗队,我们历经一年半艰苦努力,获得了当地及驻地使、领馆的充分肯定,不辱使命,完成了国家的任务!”广东援赤几医疗队队长陈光卫说。“作为队长,我更欣慰的是,和队员们一起,平安地回到了家!”

574个日日夜夜,那些曾在大西洋彼岸非洲城市、乡村发生的故事,将在10年后、20年后,永远地保留在这座以博爱精神著称的城市记忆中,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小标1

从非洲中西部到亚洲东部,远隔重洋,相距万里。

2021年1月,广东援赤几医疗队成为中山市首批接种新冠疫苗出国公干的队伍。他们辗转多个国家和城市,跨越了半个地球,长途跋涉38小时,终于抵达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正式开启了援非任务。

医疗队合影。

25名医疗骨干分成了三组。他们分别在赤道几内亚的首都马拉博,最大的城市巴塔以及总统府驻点。无论面对当地各级官员,还是当地最普通的老百姓,医疗队都无偿提供医疗服务。

初抵赤道几内亚,广东援赤几医疗队驻总统府的医疗保健组的组长朱柏乐记忆犹新:“条件远比想象中的更艰苦。”

574天里,160多天都在出差的医疗保健组,每天只能使用2G网络,要与家人视频通话,比登天还难; 当地副食品大多依赖进口,新鲜蔬菜成了“奢侈品”,比肉还贵。驻点马拉博、巴塔的队员们只能开辟菜地,努力争取自给自足;当地白天的温度每天都在32度以上,在没有空调,甚至没有风扇的驻点医院,穿着二级防护服队员们,汗水止不住地流。

医疗队在当地开辟菜地,自己种植蔬菜。

“当地除了没有自来水,还经常断水断电。” 广东援赤几医疗队驻巴塔点点长陈壮浩说,除了艰苦的环境,医疗队员们还要面对“天书一样的病历本”。

“天书”一样的手写病历。

“果然,全世界医生的手写病历都是龙飞凤舞的。”上班第一天,梁森全、林县杰、陈伟涛等一批队员发现,病历本字迹潦草,晦涩难懂,加上西班牙语的医疗专业词汇,彻底难住了这批医护人员。

“越是有困难,越是要去,越是要迎难而上。”梁森全说,语言是第一关,看不好病历,就难以为患者看诊,更不可能做更多的事情。连续3个月,他们用手机将病历本一页一页地拍下来,白天上班,晚上便躲在简陋的房间里“挑灯夜战”、查阅资料,不断解锁“天书病例”的专业词汇。

3个月后,医疗队员们不仅看懂了手写病历,还能用西班牙语查房、开讲座,与当地医护人员探讨病例救治的更优治疗方案。

一切似乎渐入佳境。

小标2。

2021年3月7日下午,窗户外,一次剧烈的爆炸声划破了平静。

中国驻巴塔总领馆传来消息:巴塔市的恩科安托马军营发生严重爆炸事故。在巴塔驻点的10名医疗队员紧张了起来。“一开始以为是地震。” 梁森全说。

2021年3月赤道几内亚巴塔发生爆炸事件。

当天下午,第一批伤员在中国驻巴塔总领馆指引下过来求助。他们是不远处的中资企业上班的伤员。

“作为中国医疗队,无论是谁来求助,我们都免费无条件救治。我们在驻地给伤员‘清创’‘缝合伤口’,短短几个小时内,处理外伤的驻地物资都被消耗殆尽。”这让早有准备的队员曾东兴感到担忧。

在爆炸低点附近,寻求救治的伤员越来越多,各地医疗物资和医院床位都已超负荷。

中山援非医疗队为超过六分之一的伤员救治。

当天傍晚,有近150名伤员涌入巴塔医院。作为巴塔点的点长、队伍里的普外科医生,陈壮浩决定组织队员们自制医疗物资,为更多患者提供医疗保障。他们就地取材,将大纱布剪裁成小“豆腐块”,一张张捋顺,连同剪刀、镊子分门别类地放入高温灭菌的“锅炉”消毒。

“这是一代又一代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专门用于无菌消毒的锅,虽然旧了些,但它为我们制作现成的无菌辅料、消毒手术器械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梁森全说。

8日一大早,中国医疗队最早抵达巴塔医院。彼时的医院,从大厅到走廊,遍地都铺设了床铺、垫子。“为了收治更多患者,几个患者只能挤在一起,共用一个输液架。”曾东兴说。

中山援非医疗队为超过六分之一的伤员救治。

其中有七八个月大的婴儿,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为了加快救治效率,以外科医生陈壮浩,妇产科医生李莎、眼科医生曾东兴为组长分成3组,组内安排儿科医生梁森全、麻醉科医师陈伟涛、检验科医生张杰良、中医按摩科医生、普内科医生吕智贵负责为患者清创、缝合。

在紧张救援的48小时内,队员们弓着腰蹲在地上为患者清创、缝合伤口,他们穿着一层隔离衣,大汗淋漓,直到嘴唇干裂也舍不得喝一口水,直至100多名伤员获得救治。

3月8日,赤道几内亚总理奥巴马与广东援赤几医疗队巴塔分队通了电话,在电话中诚挚地表达了感谢。随着患者康复,越来越多患者出院了。他们在出院前,大多会说一句话“Doctor Chino,bien!”,意思是:“谢谢中国医生!”

“还好,我们都没有辜负胸前的五星红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曾东兴说。

小标3。

“我们的医生就驻点在巴塔医院、马拉博医院,当地最大的两家公立医院,救治着当地最普通、最困难而又最需要救治的患者。”陈光卫说,在赤道几内亚的医疗架构中,公立医院相对于其他医院收费最低,虽然医疗条件较差,但它为当地最底层的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

面对紧缺的医疗器械、专业能力较弱的医护团队、经济困难的患者群众,这十数位医疗骨干想方设法,开展医疗援助工作。

队员魏锦华抢救当地危重症小孩。

作为儿科医生,队员梁森全、魏锦华虽驻点在两家不同的公立医院,却发现了同一个难题——当地的新生儿出生率很高,但死亡率也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地的医护人员不懂得如何对窒息的新生儿进行抢救。从培训气管插管到手把手教学心肺复苏,从带教新生儿诊治实习生到设立危重患儿抢救观察室,来自中山的儿科医生们在不遗余力地救治当地的婴幼儿。

队员梁森全与患者家属合影。

“一场难度较高的手术中,必须要有麻醉医生的支持,麻醉技术好不好,是患者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 作为麻醉科医生,队员陈伟涛和林志光在工作之余,总是希望在当地培养一支留下带不走的麻醉人才。陈伟涛不仅自掏腰包,从国内购买了心肺复苏模拟人、中心静脉穿刺包等物资,更克服种种困难,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当地医生听得懂的西班牙语培训课件。

在内科病房,为疟疾、艾滋病、弓形虫病、丝虫病、伤寒等传染病患者救治,成为队员林县杰的工作常态。“很多病症,过去只在教科书上见过。作为中国医生,我们只能尽全力救治,不能退缩。”林县杰说。

在骨科诊室,队员张振山用一根木棍、一枚银针、一个罐、一块刮痧板,开展系列中医特色外治法,帮助当地患者治疗颈肩痛、腰腿痛、关节痛等多发病、常见病。他在施展中医治疗的过程,更是在赤道几内亚传播了中医文化。历经十余个月,来自西班牙、法国、俄罗斯、比利时、罗马尼亚、古巴、委内瑞拉、加纳、喀麦隆、加蓬、马达加斯加、布基纳法索、摩洛哥、黎巴嫩等十余个国家的患者在获得救治后,主动为张振山写下了48封感谢信。

队员张振山为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带来了许多用具。

小标4

在25名医疗骨干中,有一个特殊的医疗小组——由内科医生朱柏乐、外科医生孙劼、护士易柳娟、翻译吴景华组成的总统府保健小组。在过去574天里,他们“全年无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574个日夜里,他们几乎有1/3的时间都奔波在外。短短一年半,他们远渡重洋出国公干8次,无数次辗转在国内城市短途出差。“外出公干一般不提供晚餐,我们都带着电磁炉,煮方便面饱腹。”总统府的保健组组员、护士易柳娟回忆。

易柳娟为当地患者救治。

夜里12点,遇到突发的医疗任务,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带着药箱直奔现场,忙碌到深夜凌晨;多次下乡开展保健任务,遇到艰险而陌生的路况,队员们总是临危不惧,每一次都准时抵达任务现场,从未迟到或缺席。“由于工作地点有别于在普通医院,对我们而言是个不少的挑战。” 朱柏乐坦言,这也是整个保健组最大的任务与考验。

总统府医疗保健组经常吃泡面果腹。

在20个月里,劳累过度的队员们也曾意外染上疟疾等疾病,历经波折,他们在异国他乡也曾“命垂一线”,却从无怨言。在赤道几内亚,只能用上2G网络的他们,无法与家人视频沟通,只能独自消解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574天,每天三次出勤,组长朱柏乐无一次请假、缺席。

在广东援赤几医疗队即将回国之际,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为朱柏乐、孙劼、易柳娟、吴景华4名医疗队代表授予了国际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

队员易柳娟从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奥比昂手中,接过了该国的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

25名队员分别从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奥比昂、卫生与社会福利部副部长翁多手中,接过了该国的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

“这是赤道几内亚对医疗队一年多来的援外工作的肯定,更代表着两国深厚的友谊。” 广东援赤几医疗队队长陈光卫说,“有人将援非医疗队称为‘白衣外交官’,在我看来,队员们无愧于这个称号。”

数读援非。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图片】受访者供图

相关阅读:

条漫|这支广东队伍,非洲兄弟爱了51年

海报|传递中山博爱精神,向援非医疗队致敬!

视频|连续三天,中山25张“最美医护”笑脸点亮全城


编辑 朱晓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