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兴衰更替之际,地方政权割据争雄之时,总有枭雄兴起于草莽之间。五代十国期间,南汉国博罗小吏张遇贤,被“群盗”拥立为首领,自称“中天八国王”,攻占龙川,陷岭东诸州县,击退南汉国两个小王爷率领的兵马后,发兵攻打隶属南唐的赣州,掀起五代十国时期最大的一场农民起义。
中原商人后裔经略岭南建立南汉
龙川人韦昌明成为循州第一进士时,已是晚唐,天下动荡,兵戈不息,先是王仙芝举事,接着黄巢起义,朱温篡唐后,山河破碎,相继出现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5个中原王朝,西蜀、江南、岭南、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等10个政权割据一方,是为五代十国,动乱频仍,百姓困苦。
南汉时的龙川疆域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今广东、海南、广西东部及贵州、云南一部分属于南汉。南汉奠基者刘隐,其祖先原是河南商人,后迁至福建,又因经商定居广州。刘隐祖父刘仁安弃商而官,曾任潮州长史;其父刘谦曾任广州牙将,娶岭南节度使韦宙侄女为妻,后因抗击黄巢有功,授封州刺史兼贺水镇遏使。
在动乱的晚唐,刘谦招抚流亡者,不断扩充军事实力;刘谦死后,长子刘隐承袭父职。刘隐秉承父志,笼络了大批从中原避乱而来的士人、回不去的唐朝地方官、被贬谪到岭南的罪臣,羽翼渐渐丰满。刘隐和其弟刘䶮合力经营岭南,“定吉凶礼法,立学校,开贡举,设铨选,一依唐制,百度粗有条理”(《南汉书》),逐一平定岭南各地割据势力。刘隐死后,刘䶮接位,上表梁朝,求加四邻都统,封南越王,被梁末帝拒绝。眼见中原乱象,917年,刘䶮自立为帝,国号大越,升广州为“兴王府”,辖29州159县。刘䶮析循州地置祯州,徙循州治于雷乡县(今龙川佗城),州县并存,仅辖雷乡县。当时祯州节度使共辖归善、海丰、博罗、河源及循州、雷乡五县一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170623户。
刘䶮不改商人本色,与各地及海外商贾都有贸易往来,一时“府库充实,政事清明,辑睦四邻,边烽无警”。他还任用文人任各州刺史,致使岭南各地较为安靖。
博罗小吏“接神谕”当国王
南汉大有末年(940年前后),刘䶮称帝20多年后,任命文人刘传出任循州刺史。刘传和他的掘墓人——农民起义头领张遇贤,是河源地区留存下来关于南汉政权的记述中被提及最多的一对生死冤家。
刘䶮晚年残暴无常,继任者南汉殇帝刘玢在位期间,岭南群盗四起,各招兵马,无所统制,一个叫张遇贤的人,在神神鬼鬼的传闻加持下,趁乱崛起。
张遇贤是博罗县人,是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据传,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的一天,天降“神”到了博罗一农家。这“神”能与人对话,但别人看不见他。“神”很乐意为乡民指点迷津,岭南一些啸聚山林的盗匪也跑来跪倒在“神”前,叩问吉凶,并能得到灵验。
张遇贤听说了“神”的事,几经接触,他也信了“神”,“事之甚谨”。《新五代史》记载下这些传闻,说是“神”要求张遇贤侍奉他的:“遇贤是罗汉,可留事我。”
南汉地界上互不统属的盗贼们,一时找不到让人服气的头领,听闻天降大神,赶紧凑一起要去叩问“神”,得到的答复是:“张遇贤当为汝主。”
于是,张遇贤人在家中坐,黄袍天上来,被一大帮绿林好汉团团围住,要他当“带头大哥”。张遇贤脱下南汉官帽,自立为王。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后,张遇贤自封为“中天八国王”,改元永乐,封百官,手下群贼盗皆着红衣。
为什么要叫“中天八国王”?因为当时共有后晋、南汉、南唐、吴越、楚、闽、后蜀、南平8个割据政权,踌躇满志的张遇贤,想一统天下,建立不世功业。
“中天八国王”打下龙川
因南汉朝廷荒淫残暴,激起民怨,“中天八国”挟民意攻城略地,连打几场胜仗,声势日渐浩大。
“中天八国王”张遇贤选择龙川打响“开国第一战”,龙川当时叫循州。循州刺史刘传抵挡不过,兵败殉职,张遇贤旗开得胜。942年下半年,张遇贤占据循州,开始经营他的“国家”,手下兵马发展到数万之众。
刚刚接了帝位的刘玢正忙着饮酒作乐,忽闻张遇贤陷循州等地,忙派自己的两个兄弟——越王刘洪昌、循王刘洪杲前去镇压。
刘洪杲生于923年,当时还不满20周岁。见张遇贤造反,喜欢弓马、兵书的他跃跃欲试、摩拳擦掌,要领兵前去征讨。刘玢心疼他年幼,不让他去,刘洪杲大声说:“兵法尚变不尚齿!”意思是,年纪小算什么,我懂得变化无穷的兵法!
长他3岁的三哥刘玢被十弟这番大言哄得很是欢喜,当即命五弟刘洪昌为都统,刘洪杲为副都统,一起统兵征讨张遇贤。
两个小王爷领兵到了钱帛馆,军士做好饭正吃着,忽然听得杀声震天,原来张遇贤部下杀了过来。刘洪杲领数百亲信,披甲上马,冲入敌阵砍杀数百人,敌兵稍退。刘洪昌也领兵上前助阵。但张部人马越来越多,洪杲军被围数重,屡次突围未果。张部见状,一边团团调动兵马将刘洪杲团团围住,一边用弓兵发动远程攻击,南汉军士死伤惨重。刘洪杲的弓箭射完后,拔剑而战,血流满袖。(梁廷楠《南汉书 列传》)南汉元帅府步兵都指挥使陈道庠当时随行军中,与万景忻率众奋力救出刘洪杲。
此战过后,岭东皆乱,东边州县多被张遇贤攻占。
应乾元年(943年)三月,南汉派万景忻为总指挥,领兵数万进攻“中天八国”。
那时张遇贤还挺年轻,眼见南汉兵临循州城下,他赶紧向“神”卜问军国大计。神说:“应当过岭取虔州。”
北上袭赣州,“国王”兵败身死
虔州即今赣州,是南唐国东南大州。时任南唐国主李璟,是著名大词人李煜之父,颇有文才,“年始十岁出为郎,迁诸卫将军典领军事”,曾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
张遇贤大军浩浩荡荡向赣州出发时,李璟并未得到情报,可能是因为南唐未留意到南边的南汉国刚冒出来的这支农民军。
于是,“立国”才几个月的前南汉博罗小吏、现“中天八国王”张遇贤,率红衣起义军,从循州一路北上虔州,先取南康。镇守南康的南唐节度使贾浩败退后,张遇贤部连克几县,并选择于都县郊白云洞为根据地,大造宫室。四里八乡对割据朝廷不满的青壮年纷至沓来,张遇贤军队扩充到十余万人。
消息传到南唐宫中,李璟立即遣洪州营屯虞候严思、通事舍人边镐出兵。南唐军伐木开道,奇袭白云洞。张遇贤屡战屡败,喘息略定即祈求“神明”指条明路。但无论他怎么祈祷,“神”始终一言不语。见此情景,“中天八国王”的“文武百官”慌了,张遇贤见人心不稳,弃众出走,没想到被叛变的部下执获,他和副手黄伯雄等一起,被送往南唐军中。不久,被押至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的张遇贤,被处死。
五代十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持续2年后,在南汉、南唐的围攻之下,于943年以失败告终。这次起义,严重打击了南汉的统治,加速了危机四起的南汉政权土崩瓦解进程。
因声势浩大,这场起义被记载在《资治通鉴》《新五代史》《南汉书》等正史中,《江南野史》等亦有记载。
两宋时,枭雄再起岭南
张遇贤兵败身死100多年后,两宋时期,又有一批草莽枭雄崛起于循州。
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虔(今江西赣州)、汀(今福建汀州)盐枭劫掠潮、循八州之地。那时盐为官卖,价格居高不下,百姓深以为苦,不得已去买便宜的走私盐,这样一来,私盐产业从业者甚众。官府打击私盐从业者,私盐贩子遂铤而走险,起而为盗。虔、汀与广东相连,二州部分居民前来广东盗贩盐以获利:每年秋冬农闲,即十百为群,持武器、旗鼓,往来虔、汀、漳、潮、循、梅、惠、广八州之地,或至劫掠,与巡捕吏卒格斗;因其依阻险要,难以搜捕,官方有时不得不赦罪招安。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刘三花招兵买马起义,潮、梅、循、惠皆骚动,广南东路提点刑狱莆田陈中复受命讨之,不到1个月就奏凯了。北宋覆灭后到建炎南渡前后,广东盗贼蜂起,十年九易长官。粤东地区时有民变,龙川“当闽虔孔道,夙称繁要区”,更是常受江西赣州盐枭作乱等兵乱波及。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宣慰使司派赵永忠平贼,永忠分遣三子督兵,连破循、潮、梅寇刘铁面。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时虔贼周十隆等寇广、潮、梅、循、惠五州,余盗布满山谷,上始命赵庠等四都统会平剿之”。
岳飞部将循州平乱
宋高宗绍兴年间,韩京受命往循州讨伐诸盗。
韩京从小力量过人,谋勇兼备。1127年4月,金兵自北宋首都开封掳去徽钦二帝,北宋灭亡;5月,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即位,迁都临安(杭州),是为高宗,南宋自此始。
绍兴元年(1131年),曾在岳飞麾下效力的韩京任鄂州知府,叛将曹成拥军10余万进犯包括韩京家乡在内的沅江、浏阳、长沙等地。次年2月,岳飞迁军湖南,率韩京诸军讨伐。韩京领兵飞马追贼,曹成走投无路,为韩世忠招降。湖南全境平定,韩京奉命移师广东,封为兵马钤辖。
绍兴二年(1132年),陈颙围循州,焚龙川县。绍兴四年(1134年),自湖南郴州、江西虔州(今赣州)逃离的残寇,流窜到接壤的广东循、惠、韶、连数州作乱,千百为群,在广州之观音,惠州之河源,循州之兴宁等地横行肆掠,以众为强。殿中侍御史张致远在奏报中说:“广东与虔,犬牙错境,今号魁首,多是虔人。”他认为韩京“素称怯弱”,而广东又“海荒迥远”,消息往返需要很多时间,他建议派赵庠与韩京相互声援。
绍兴六年(1136年)冬十月丁巳,惠州军贼曾衮作乱。庚申,经略使连南夫与摧锋军统制韩京会于惠州,发兵讨之。韩京募敢死士73人,夜袭破之,曾衮出降。
这73个死士里,有一个名叫易青的不慎被抓,无论刑拷还是利诱,他都不肯叛变,“惟以一死报国”。
绍兴十五年(1145年),曾为虔州知州的薛弼评价韩京:“每出必捷,正以所部多土人,故所向克捷。”
自李贵杀败刘大醉,韩京杀败刘宣等盗寇后,江西盗寇渐向衰息,不敢犯福建、广东。
韩京治循州
屡经兵燹的循州,满目疮痍,民不聊生。韩京在任循州知州时,派人清除循州地方的战后废墟,建起城、府、亭、馆,不给人民加役,劝课农桑,发展农业。10年后,循州百废俱兴,政通人和。
韩京巡游至循州境内的圣迹苍岩时,对内莞山水很是赞叹,感叹说,此处虽境幽地僻,但山水之佳,不减南岳衡山。看到圣迹苍岩毁于兵火的梵寺,颇觉心痛,立即筹集款项,将寺庙重新修建起来。
也许正因这座寺庙建得太好,不久后韩京率军击讨循州附近州县盗贼时,梅县守官以建寺壮丽罪名向朝廷诬告韩京奢侈,致使韩京罢官而去。循州人民感念韩京恩德,为之绘像设位,常年祭祀。
韩京喜欢刻石。南宋武将都很有文采,岳飞本身就是个词人,留下脍炙人口的《满江红》《小重山》。韩京所刻石,甚有文采,寥寥数字,便能将其地之胜和历史典故说个清楚明白。他在圣迹苍岩的摩崖石刻,便为这处胜迹留下了一部分史料。
这处石刻,在圣迹苍岩岩口左侧石壁,刻于南宋绍兴戊辰(1148年),镌文每字长宽8厘米,全文面积0.8平方米,楷书浅镌。
在龙川老隆镇莲南村龙台山的龙台古寺,也有韩京一处石刻,内容是劝农。
韩京罢官后回到故乡湖南安仁,在县城北门置有别墅“韩家园”。韩京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尉,葬于凤岗山麓。
记者:凌丽
编辑:钟如玲 校对:王志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