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增强农特产品实力,推动了腐竹、笋干、番薯干等生态产业的发展,使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快捷、越走越有奔头、有盼头。
8月中旬,笔者走访了素有“华南第一谷”之美称且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广东大峡谷所在地的乳源大布镇,看到了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的壮观景象: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处处长着生机盎然的豆苗、薯苗、瓜苗;千山万磐的山谷山坡中,长着根深叶茂的笋竹;镇区村庄周围,更是热闹非凡,打桩灌浆、拖砖筑墙、修路架桥、摘菜运菜等繁忙景象层出不穷,乡村振兴开展得如火如荼。
“三宝”披金戴银 “三大产业”扩容提质
大布镇地处乳源南部,属乳源“南大门”,全镇总面积22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3万亩,林地面积28.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5.59%。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空气长年清新、气候温差明显等,属南岭生态屏障中的“天然氧吧”。
近年来,该镇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人制宜,全面发挥土质良好、水质良好、气质良好等独特优势,大力打造笋竹、腐竹、番薯干、辣椒、冬瓜等农特产业,传统农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其中笋竹、腐竹、番薯干成为乳源“三宝”品牌,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竹子和笋竹每年的总收入5000万元,腐竹每年的总收入800万元,番薯干每年总收入3500万元。由于品质优良,乳源“三宝”产业登上央视播放,为带动乡村振兴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
乘着品牌东风,该镇在原有的基础上,探索创新“121+N”产业振兴和“1+7”产业“集结号”模式,使笋竹、腐竹、番薯干等三大产业扩容、扩面提质。据该镇党委书记赵少辉介绍,“121+N”模式的内容为:“1”是指党委集中领导、统筹实施产业振兴;“2”个企业:成立村级农业企业、引进社会企业;成立“1”个村企与社企共同联合控股乡村振兴企业;“N”是指打造一个种植基地,建立一个标准化生产线,帮扶一批脱贫户稳定增收,带动一批农产积极参与,联结一个以上电商平台等多向联动。同时,为推进复耕复种和粮食生产、遏制耕地丢荒撂荒、增加村集体收入,调动村干部、脱贫户增收等,制定了“1+7”产业“集结号”实施方案。“1”是依托1个镇乡村振兴平台企业,在埕头村的石壁背,打造一个产业基地;“7”是坪山、白坑、夹水、钨莲、埕头、钨英、英明等7个村委包片种植,并在收成后开展擂台赛,以评比等次和奖励的方式激发村干部积极性。
通过多措并举,腐竹、笋竹、番薯干等“三大产业”原材料种植面积得到扩大。如麻竹笋的种植面积达2万亩;黄豆种植面积由原来的400多亩,上升到现在的1300亩;番薯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近3200亩;辣椒种植面积由原来的500亩提高到现在的800亩……埕头村党支部书记黄新强笑着说:产业振兴旧貌换新颜,原来的撂荒地变成了产业基地;种植农作物由粗耕粗种到现在的精耕细种,比如种植的铁皮冬瓜,通过精细化种植管理,现在每亩达到2.2万斤,亩产值达1.9万元以上,目前正是收获时节。
创新机制 开辟产业发展新天地
针对产业如何发展,怎样把产业发展好,产生良好的效益等突出的问题,该镇着力写好创新机制这篇大文章,达到产业良性发展、驱动发展的目的,迎来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为此,该镇率先成立了乳源首家镇级乡村振兴平台企业,改变了传统小作坊生产加工的方式;再则是筹集近500万元资金,建设了大布镇“峡谷山宝”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带——埕头村腐竹厂房建设项目,乳源“三宝”农产品推广体验中心与韶关学院合作研发笋干、番薯干即食化生产线项目,形成生产、加工、包装、保鲜、销售等“五位一体”格局,使农特产品种得下、产得出、卖得快、价格高、效益好等,实现产业联农、带农、帮农、扶农、富农以及强村带弱村、大户带小户等的目标,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增强镇村干部、群众对产业振兴的决心与信心。
笔者在该镇钨英、坪山、白坑等村庄采访时,看到了竹笋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连绵不断的群山上,郁郁葱葱的竹笋形成“绿色海洋”,在阵阵清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绿浪,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而在竹林下面,长着一棵又一棵鲜嫩的竹笋……钨英村种植竹笋的村民小文站在密密麻麻竹笋中间笑着说:“竹林就是财富,竹笋亩产量在3000至5000斤之间,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六个一”措施 保驾护航产业振兴
为确保产业振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大布镇采取“六个一”措施,为产业振兴保驾护航,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描绘产业振兴的壮丽篇章。
“六个一”措施即镇村一把手统筹推进、重点打造一镇一业或一村一品、构建一个企业平台带动、设立一条先进生产线、研发一批新产品、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等。如在镇村一把手统筹推进方面,始终以镇党委、村支委为核心,镇委书记、支部书记为产业振兴第一责任人,不仅要抓好产业振兴的工作,还要扎实抓好组织领导、经营状况、人才技术以及督查指导等工作,为产业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方面,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和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土人才队伍,既给人才创造条件,又给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再则是结合“139”镇街提升专项整治工程,把大布镇建成文明美丽的国家公园门户小镇,实现宜业、宜居、宜游、宜商等目标,让产业发展得更好,让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潘俊宇
【通讯员】赖南坡 陈志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