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领略千里之外边塞诗情!全国边塞诗词书法大展亮相可园

南方+ 记者

01:00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都属于边塞诗。纵使边塞风光距离岭南遥远,但书法家们通过再创作跨越时间与空间,赋予边塞诗新的时代内涵,将边塞豪情挥洒莞邑。

7月30日至9月15日,“边塞中国”全国边塞诗词书法作品展于东莞市可园博物馆综合展厅展出。本次展览是近年来全国规模最大的以边塞诗为主题的大型书法展览,分为“全国名家作品”“特邀作品”等四个板块,涵盖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展览由甘肃省书法家协会指导,东莞可园博物馆、大河书院主办。

百里挑一,墨香浓厚韵传千里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发轫于西北大地,多以边塞风情和军旅生活为主题,在唐代最为兴盛。书法作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在纸面以留白、律动的节奏叙事抒情,结合边塞题材或壮志豪情、或凝练凄美的意象,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作为“边塞中国”系列书法展第二季,本次展览脱胎于2021年在可园博物馆举办的边塞中国•甘肃书法名家边塞诗词作品展。本展承前启后、拓宽艺术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共收到全国各地书法家精心创作的1915件边塞诗词作品,经多轮评选,最终选出200件,再从中精选出60余件作品于可园博物馆展出。

自古边疆多战事,戎马天涯写华章。边塞诗与战争、军旅紧密相连,历来受到军人们的喜爱,本次展览也得到了众多军旅书法家的支持。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欣然为展览题字。

同时,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原中书协副主席胡抗美、张改琴等全国名家,2021年第七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金、铜奖作者的作品,为观众呈上一场盛大的艺术视觉盛宴。

本次展览的一等奖获得者是广东省书协会员林水城,他认为边塞诗豪放旷达、雄壮悲慨,举办这样的主题展览很有意义,“边塞诗体现了中国人昂扬向上、一往无前的气概,对后世有激励、警示的作用”。

家国情怀,边塞诗情尽显民族风骨

站在今日的中国大地书写边塞诗,其寓意不仅是重走千里边塞路,更是回顾边塞历史、唤醒民族的边塞精神。诗词歌赋不仅富有艺术欣赏价值,其本身也是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重要载体。

策展人张鹏表示,边塞诗不仅能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而且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审美基因成为历史的见证。边塞精神有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其中永恒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对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重要节点的中国人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

据主办方介绍,让书法艺术形式与古代边塞诗词进行更高层面的艺术对接和审美表现,生动、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边塞诗词传颂家国情怀,承接千载,蕴化生机,是发起“边塞中国”主题书法展的初衷。

擦亮名片,以展为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展览展出期间,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不少观众带着孩子过来,学习诗词,辨字认字,成为节假日可园博物馆一道风景。展厅作品附有诗词原文基赏析、搭配苍茫厚重的主题视频,让观众观展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岭南书画艺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本次举办展览的东莞可园作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岭南画派的策源地,其举办艺术展览数量在全国博物馆中位居前列、享有盛誉。

“通过举办本次全国性高规格展览,不仅传播文化艺术之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更能进一步发掘边塞诗词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可园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边塞中国系列展, 是可园以持续性、学术性和拓展性目标办展的重要实践。

站在双万新起点,东莞正加强文化建设、为高素质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边塞中国”全国边塞诗词书法作品展以历史和传统文化为“根”,从边塞到岭南,通过文化交流丰富东莞文化语境、拓宽文化内涵。

据悉,此次书法作品展将持续至2022年9月15日,展览免费向市民开放参观。

【见习记者】谢麦诗

【图/视频】龚名扬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