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东西濠、媲美南京秦淮河!这里曾经是古代广州的“CBD”

广州越秀发布
+订阅

如今

在北京路、高第街附近我们会发现

东西向的“玉带濠”老街

以及“濠畔街”“濠畔小苑”等地名

你知道吗

位于北京路沿线素波巷一带的玉带濠

原是广州南面的东西走向的护城河

连接东濠涌与西濠涌

那么以前

这是一条怎样的护城河呢?

一起来了解一下

连接东西濠

媲美南京秦淮河

古时的“玉带濠”

可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河涌。

据学界考证,其宽度足有60多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河。宋代右谏议大夫邵晔当年开凿此河,一来为守卫城池,二来是为了给珠江上的船舶提供一个避风的地方。

要知道,宋时的珠江比现在宽出十倍不止,被称为“小海”,海上常起飓风,动不动就吹翻几艘停泊在“海面”上的商船。

玉带濠开凿之后,海上一有起飓风的迹象,商船就通过西濠、东濠,驶入玉带濠避风,再也不用受飓风之苦了。

俗话说,路通财通,这个“路”字,在古广州一定得理解为“水路”才合适。随着玉带濠的开凿,两岸(尤其是南岸)的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宋代的“珠海”的确比现在的珠江波澜壮阔许多,不过,与此同时,江岸线也不断南移,玉带濠南岸淤积出来的陆地面积越来越多,渐渐就有了“新兴商业开发区”的模样。按《越秀史稿》的说法,如今仍旧热闹无比的状元坊、高第街、卖麻街等地方,早在宋代就已建成民宅街道。

水路亨通

极尽繁华

明清年间,珠江江面进一步收窄,江岸线已经退到了今万福路、泰康路至一德路以南,江畔商业区愈发繁荣,以至官方决定加筑一道城墙,来护卫这个商业区。

这一道城墙,南至今万福路、泰康路、一德路一线,濠畔街、状元坊、高第街、卖麻街至此全在城墙的护佑之下,玉带濠也变成了城内濠涌,不再扮演护城河的角色。在两座城墙之间,几座古桥横跨于玉带濠之上,其中,尤以归德桥畔的濠畔街尤为繁华。

最吸引眼球的,是玉带濠对岸林立的票号与会馆。

彼时的广州,各大商帮聚集于濠畔街一带,其中尤以晋商最有实力,开设的票号鳞次栉比,只要手里拿着票号出具的单据,不管去到哪儿都能取到钱。各大票号的建筑都是雕梁画栋,带着鲜明的水乡风格。

说濠畔街是当时广州的金融中心,恐怕很少有人会提出异议。

过度开发

淤塞渐衰

两岸过度的商业开发,使得原本宽60米的大河越来越窄。

乾隆年间《南海县志》这样说,“按城濠原广十丈有奇,今多侵于濠畔之民……日积月累,濠愈狭矣”,虽然历任地方官多有清濠之举,但扛不住人们“与水争地”的热情,玉带濠“愈渐消瘦”的趋势,谁也无法阻挡。

晚清年间,近代银行业逐渐崛起,玉带濠沿岸的票号会馆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濠畔街上多了不少从事皮革加工的作坊,废料垃圾全往玉带濠里扔。

20世纪50年代初,玉带濠的淤塞已是积重难返。

1951年3月,市政府把玉带濠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暗渠,蜿蜒了千年之久的玉带濠从此埋入地下。

曾经的护城河早已不复存在

如今的玉带濠

多了几分朴素

充满悠然自得的烟火气息

来源:广州日报、广州文化广旅、广州园林杂志

编辑:温皓怡

校对:贺惠

责编:翟晓雪

编审:詹苹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