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佛山市城市“畅通工程”两年行动方案》,三水区在2021-2022年间在西南街道、云东海街道区域内新建、提升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140公里。今年7月,140公里的非机动车道已经建成。建成之后,给三水带来哪些改变?
位于三水区西南街道张边路上,专用道标识十分醒目。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建成后的140公里非机动车道无论是保障电动自行车的行车安全还是提升市民文明出行意识都起到积极作用。不断延伸的城市绿道,不仅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也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推动文明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让行人与非机动车路权更清晰
在位于文锋中路公交站附近,延伸的绿道从公交站前向内折入行人道。从折入处开始,一排护栏清晰地把绿道和马路区隔开来。骑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的市民沿着绿道行进,不再与驶出站台的公交车以及马路上的机动车抢道了。
位于三水区西南街道康岗路上,一位市民正在自行车专用道上骑自行车。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以前由于非机动车道缺失,导致长期以来‘机非混行’,不仅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经常在该路段上下班的市民黄先生表示,因为非机动车道缺失,大部分骑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的市民只能沿机动车道边缘骑行,导致“人车争道”的现象时有发生,速度快时甚至导致交通事故产生。
据三水交警部门介绍,在不少电动车的交通事故中,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正是由于专用道被机动车道阻断,电动自行车只能向左驶出公交站专用道。此时搅拌车或者货车正驶入机动车专用道,结果将正好驶出的电动自行车卷入车底导致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死亡。同时,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抢道、闯红灯,导致避让不及货车、搅拌车、公交车等车辆也是引起交通事故的原因。
对此,去年,三水区对中心城区包括广海大道、健力宝路、南丰大道等60条城市主、次干道的非机动车专用道进行改造提升,形成全长140公里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区慢行交通系统。
如今,随着非机动车道的全部建成,不仅提高了该段道路的通行效率,也极大降低了“机非混行”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保障了群众的出行安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三水全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2.43%。涉摩电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2%、33.33%。涉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同比下降54.17%、53.85%。
市民文明骑车意识有所提升
140公里的非机动车道不仅破解人车争道的乱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市民的文明交通意识。记者走访多个路口发现,自觉在非机动车道行驶已经成为许多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常态。
位于云东海街道鲁村路和映云路交叉十字路口,一位骑电动自行车的市民正在绿色的非机动车道上行驶。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虽然还有部分人走机动车道,但很多人已经开始自觉走非机动车道。”提起非机动车道带来的改变,家住三水区西南街道北江明珠小区的市民张小姐感触颇深。以往,许多骑电动自行车的市民都喜欢在公路上“横行霸道”,交通安全隐患时有发生。随着非机动车道建成,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好转。张小姐也希望,交警部门可以加大执法力度,让这些不走非机动车道的市民自觉守法。
三水交警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部分不按非机动车道行驶的市民,交警部门一一进行规范。例如,对逆向行驶的非机动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的规定,可以作出罚款50元的处罚。除了作出处罚,交警部门还要求驾驶人观看有关电动自行车警示视频,以及通过佛山“e”骑士平台学习交通法律法规,提高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出行常识。
接下来,交警部门会继续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让市民自觉遵守交通秩序,不断提高群众出行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佛山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添砖加瓦。
来源:佛山日报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