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杨戈:马力全开,为深中一体化提供广阔空间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为深入宣传报道中山全面建设省改革创新实验区各项工作,即日起,南方日报就中山各镇街、部门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中山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推出“一把手”访谈系列,敬请垂注。


“深入推进规划一体化,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精品城市。”中山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指出,规划一体化是深中一体化的重要保障,中山要对标深圳,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

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杨戈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中山自然资源系统作为护航中山高质量发展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部门,将全力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加快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行政审批提速,聚焦“十个坚定不移”,坚决落实“六个一体化”,加快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

杨戈。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杨戈。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行政审批

做到速度最快、效率最高、企业最满意

南方日报:中山未来将如何用好实验区机遇,在深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推动项目落地上进一步优化提速?

杨戈:我们将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头号工程”,全面对标学习深圳,在提升审批效能、服务企业上集中发力,尽全力推进用地和规划审批,力求做到速度最快、效率最高、企业最满意。

一是以提速为导向、提质为目标,倒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我们准备出台两项产业用地制度,将预受理模式从公开出让用地扩展到协议出让、集体流转以及存量用地增资扩产等所有工业项目,推动所有新供应工业用地“交地即动工”,增资扩产项目提速增效。接下来,在土地二级市场管理上,我们将制定国有工业用地使用权转让预告登记制度,破解存量工业用地流转使用难题。

二是以办事便捷为导向、群众满意为目标,推动行政审批提速增效。为实现企业少跑腿、好办事,我们全面实施“容缺受理+承诺制”、并联审查制,精简材料、优化流程,努力为各项审批事项“瘦身”。探索闲置土地审核委托授权下放镇街,委托授权后,闲置土地调查、认定可由街道办事处直接办理,非居住类闲置土地处置无需提交市土委会审议,减少市级审批环节,助力审批提速。不断完善“中山看地云”平台内容,目前已在“中山看地云”平台发布条件成熟的产业用地110余宗、近7000亩,公开推介20宗。下一步,我们将整合发布更多土地一级、二级市场信息,实现产业用地“云”推介,为企业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用地选择匹配“窗口”。

三是以精准投放为导向、高效利用为目标,促进自然资源要高质量开发利用。在空间优化利用上,推动工业用地地表、地下空间立体开发,促进空间高效利用。印发《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关于统筹全市建设用地规模做好服务支撑的通知》,按照项目优质程度和轻重缓急进一步统筹调剂全市剩余建设用地规模和预下达规模,坚持把核心资源用在“刀刃上”,确保“高质量发展有空间”和“好项目有地用”,为项目落地提供扎实的规模保障。

城市规划

探索建立深中跨市域规划机制

南方日报: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将如何进一步落实落地市委全会提出的以“六个一体化”全面对接、学习、拥抱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的要求,特别是在建立跨市域规划共议共编机制方面进行探索?

杨戈:“规划一体化”是深中一体化的基础保障,如何实现“规划一体化”为其他五个“一体化”提供支撑和保障,是我们要深入研究和突破的重点。

一是全面对接“深圳都市圈规划”和“前海扩区”规划,探索建立深中跨市域规划机制。推动与深圳共同设立规划委员会,搭建统一的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深中两市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对接融合,率先推动深中产业规划、文旅规划、城市布局规划等深度融合,助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二是探索地区规划留白,拓展土地空间参与产业链分工,带动中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山将加快打造超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在规划布局上优先保障超100平方公里的深中一体化合作创新区,为实验区建设留足产业空间。同时破解土地瓶颈制约,腾出足够产业空间推动深中产业深度协作。大力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加快十大主题产业园连片工业用地整备步伐,为对接深圳产业一体化拓展广阔空间。

三是在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规划布局上与深圳深度衔接,助力中山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做好深中城际的规划衔接与预留,预留深大城际西延线在深圳机场枢纽接驳口,进一步规划连接深圳的地铁通道;研究增加海上往返轮渡班线,优化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码头、中山港新客运码头的陆路交通接驳配套;研究深圳、神湾港游艇自由行互通接驳,大力构建高效便捷、衔接顺畅、分工协作的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工改”

确保全年拆除整理1.3万亩以上碎片化用地

南方日报:目前“工改”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市自然资源局有哪些具体部署?

杨戈:自今年1月4日全面打响“工改”攻坚战以来,我们已出台46项政策,形成9项送审稿。在“工改”审批提速方面,制定了《中山市“工改”项目审批提速实施方案》通过“三个靠前”,实现大范围“并联审查”,改造流程从12个步骤压缩至6个,推进规划调整、改造方案编审、土地供应等8类17项审批流程再造,确保年底前批复60个以上项目改造方案。我们还出台了“工改”审批负面清单,公开审批禁止事项121项,精准划定“工改”审批边界。

在项目推进上,上半年全市共拆除整理地块211宗、面积8935亩,拆除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完成年度拆除任务比例近70%。通过常态化的调度会,我们还为17个镇街、57个“工改”项目集中研讨解决了113个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坚守使命、笃毅前行,坚决打赢打好“工改”攻坚战。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高标准编制全市“工改”总体规划,确保年底前完成,精心布局产业空间和功能定位,推动产业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休闲空间“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做好规划协同,尽快完善《中山市主题产业园布局和发展规划》,推动“工改”总体规划与大型产业集聚区、十大主题产业园规划充分衔接。进一步摸清工业企业底数,加快建立低效企业和低效工业园评价体系,为确定改造重点、谋划连片改造提供精准支撑。科学测算工业物业市场需求,做好“工改”园区中高标准厂房的总量控制,防范市场供给过剩、价格失衡。

二是加快拆除整理。目前,拆掉的都是易拆好拆的,剩下的基本都是“硬骨头”,接下来,我们要针对资金利益难平衡、腾挪安置难落实、“两违”用地难处理等问题,具体研究、逐项破解,力争全年整理100亩及以上连片用地28块、300亩及以上连片用地5块,确保全年拆除整理1.3万亩以上。

三是强化项目跟踪落实。落实“一竿子到底”项目跟进机制,设立镇街受理专员,确保项目推进环环相扣、信息互通、无缝衔接。对小榄智能锁产业园、东凤和合工业园等在建项目,要加强施工进度监管,确保按时竣工,争取早日投产;对黄圃马安、神湾外沙科创园等已批复项目,要靠前服务、专人跟进,逐一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交地即动工”成为常态;对黄圃大岑智能家电产业园、南朗工业园等正在谋划的项目,要指导镇街高质量编制前期策划方案,全面厘清实施路径,服务项目加快落地。

扩展空间

推进产业项目用地成“成熟一批供应一批”

南方日报:中山在提升工业用地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方面还有哪些举措和改革计划?

杨戈:在拓展产业空间方面,在十大主题产业园建设方面,我们已推动整备连片工业用地10381亩,其中5794亩已办理好用地批文,剩下的4587亩,争取在明年一季度前完成用地报批。同时,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连片产业用地加快实施“九通一平”、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土地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

在盘活存量空间方面,落实好刚出台的《关于明确村集体闲置土地处置措施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细化闲置土地处置操作指引的通知》两项闲置土地处置政策,解决闲置和批而未供用地问题,盘活存量用地资源,挣取更多新增指标。着力推进大面积重点交通线路批后供地工作,简化优化供地流程,切实提高供地率,促成计划指标良性循环。结合批而未供用地处置工作,推进产业项目用地“成熟一批供应一批”。

另一方面,我们还大力实施“工业保障房”改革,探索供应“工业保障房”用地,根据申请每年安排不超过年度供应计划10%的工业用地,划拨或协议出让给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管委会、镇街政府或指定的事业单位,用于建设只租不售的标准化“工业保障房”,保障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经前期摸查,火炬开发区有意向建设“工业保障房”,我局将积极配合,加快推进供应“工业保障房”用地。

下一步,市自然资源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突破创新的工作思路、马力全开的工作状态,踏上新的改革征程,为推动省级实验区建设奋斗不停息!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陈少宏

【通讯员】王华丽

编辑 卢子衡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