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本有一张娃娃脸。
他是地道的“广州仔”,成长在一个教师世家,家里人曾希望他走上教师道路,但18岁的李树本“叛逆”了一回,报考志愿时,填写的都是清一色的医学院校。
医路,他一走已超过20年,是技艺精湛的刀客,还是抵达患者内心的画师。2017年,他进入了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胸外科临床进修,还完成了两个科研项目。这一次研修旅途,改变了他的认知,更让他立下了成为医学家的人生新目标。
今年6月,李树本成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气管外科及纵隔外科病区主任,带领团队开启新的探索与征程。
刀客:精湛医术挽救重症患者
李树本有一个“武侠梦”。
气管外科被誉为胸外科皇冠上的明珠,其难度大,风险高,让不少外科医生望而却步。行医多年,李树本总是在这一片凶险的“江湖”上,与死神比拼,让一些绝望的患者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曾经,有一名被确诊为气管腺样囊性癌的患者找了李树本,此时他的病灶几乎堵塞了整个主支气管,呼吸非常困难,呼吸道重建几乎成了唯一方法。但如果按照传统手术方式需要开胸,把病变一侧全肺全部切除。
这一个常规的方法把患者吓得不轻。李树本说,如果切除整个右肺,虽能解患者的燃眉之急,但术后生活质量一落千丈——平地多走几步都会气喘吁吁。最终,团队决定采取自体肺移植的方法。这一术式在国内鲜有人尝试,对团队来讲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李树本解释,由于病变位置的特殊性,切除病灶之后,患者的大气道与远端重建的小气道口径大小不同,容易造成吻合口不匹配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将切断后的支气管与气管两端进行“套叠”,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撕裂的风险。
团队大胆设想,考虑将下肺“移植”到原上肺叶的位置,并在气管侧壁“打孔”,同时将支气管侧“嫁接”至气管侧,最终得到了满意的救治效果。
“重建”几乎是李树本所有疑难手术的共同点。在一次次成功重建手术的背后,不仅仅是精妙的手上功夫,而且是默契的团队合作。
14岁少年小鹏车祸后气管出现复合性狭窄的情况,在进行了传统的气管造口手术后,虽生命无虞,但是因为呼吸气流“改道”了,他从此进入了失声模式。父亲拉着孩子,驱车两千里,从云南赶往广州,寻求最后一丝希望。
李树本团队啃下了这一块硬骨头。 他说,气管手术不同于其他外科手术,由于太过精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气管重建手术的器械,也就意味着在吻合过程中需要手工完成,“甚至比绣花还要精细”。
手术中,医生需要全神贯注,每一针都要精、准、稳。患者气管的病变处距离喉部声门很近,一旦缝合不佳就会导致气管破裂,不仅“重声”无望,甚至还会威胁到少年的生命。“针脚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4毫米,每一针与气管边缘的距离不能超过3毫米,手力、眼力、精力,缺一不可。”李树本说。
所幸,手术非常成功。离开重症监护室后,在医护团队的鼓励下,小鹏尝试发声,当他通过医护人员的手机拨通了爸爸的电话,久违的叫出了一声“爸爸”时,手机另一头的小鹏父亲早已泪流满面……
绘画师:手绘治疗方案温暖患者内心
李树本有一身好“画艺”。
诊室里,面对手术患者时,李树本总是抄起旁边的一张白纸,开始作画。他相信,比起手术通知书上一堆冷冰冰的文字,手绘画能让患者更直观了解自己病情。作画结束后,李树本会将手绘图送给患者。有的人还把手绘图收藏保存起来,当成是自己战胜疾病的印痕。
一笔一画间,医患间的距离被拉近了,成为共同抵抗病魔的战友。
今年5月,李树本当起了“策展人”。他筹办了一场名为“银河”(英文名为Galaxy)的画展。展出的19幅作品,均为团队在全球顶尖SCI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插图。
一名医生,为何要“不务正业”,干起了艺术行当?
李树本认为,医学既是一门博深的科学,又是一门伟大的艺术。他不想只做冷冰冰的工匠,而是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生,关注人的情绪与内心世界。
有一次,李树本需要为一位聋哑人患者进行肺癌根治手术,由于无法和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他主动向患者家属学起了手语。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家属无法陪同,此时的她独自面对医护人员。如果能和患者直接、真诚地沟通,就可以及时了解患者感受,帮助她舒缓紧张情绪。”手术结束后,李树本道出了学手语的初心。
“医生看的不只是患者的病,还有他们的心。”李树本总是这样说。
前来看病的患者,通常需携带很多材料,想到这里,李树本就为他们“定制”了不透明的文件袋,方便他们收纳自己的病历资料。患者问诊结束后,不方便手部清洁,于是团队准备了专门消毒包供使用。住院患者在医院待久了,心情抑郁,团队把自费买来的小盆栽放在病人床头,鼓励他们要像绿植一样生机勃勃,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人文医学不是表面功夫喊口号,而是要持续改善与提升患者体验的服务。“患者就医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要尽可能考虑。如果不站在患者角度想问题,对医生来讲是一次更大的消耗。”李树本说。
医学家:科研与临床不是相互独立的“跑道”
1996年,李树本不顾家人反对,填写志愿时写上了临床医学,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当初想学医,想帮助更多患者,看着他们远离病痛、身心康复,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他说。
5年后,他从广州医科大学毕业,进入胸外科。在一天天的工作中,他一步一脚印,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
2017年,他迎来人生中的一次“高光时刻”——成了为数不多在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胸外科临床进修满一年且取得fellow资格的中国医生。在波士顿,他还完成了两项科研项目,最终拿到了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成绩的背后,更多的是认知跃升。他逐渐不想成为一个“走量”的医生,而是想成为一名有积累的医学家。
李树本认为,一名医学家需更大的格局,不能拘泥在自己学科里,而是能用更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学科的合作。“只有跨界创新,才能创造更多创新的火花”。他对自己有更高的追求。
“From bench to bed(从案头到床边)”是李树本的信条。他不想刻意追求论文发表,而是更看重实在的成果转化,要将科研的东西沉淀下来。在他看来,科研与临床不是两个独立的跑道,“只有用心去跑好科研的那一棒,才会有临床的下一棒。”
6月10日,李树本有了一个新职责:担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气管外科及纵隔外科病区主任。
“许多人也许不清楚纵隔的位置,它是人体胸廓入口以下,膈肌以上,左右肺之间的部位,气管、食管、胸腺、心脏等重要人体器官位于此。”说到这里,李树本又随手拿起一张白纸,习惯性地作画解释。
在这一条人体的生命通道上,李树本和他的团队还将继续守护,与死神比拼、较劲。作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一名医生,李树本坚信,这里会是全国各地胸外科疑难重症患者寻医问诊的“最后一站”。
【名词解释】
Fellow资格:多数到国外医院临床学习的医生属于短期参观某一部分诊疗的访问学者(Visitor ),不能参与真正整个疾病或者系统的医疗诊疗流程,不能参加某些关键的科研临床培训。而Fellow是指与本院医生一起,全身心投入接受整个临床科研体系培训的医生成员。
【撰文】黄锦辉 韩文青 李游(实习生)
【摄影】徐昊
【海报】刘玉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