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院长,请速来参加紧急会议!”2021年6月24日的清晨,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东莞知名心理专家黎柱培接到电话,电话那头通知他迅速赶往麻涌镇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紧张筹备后,黎柱培与来自省市多家医疗机构和高校的专家组成70人的团队进驻学校,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师生提供心理危机干预。
用温暖呵护心灵。作为东莞唯一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近年来,东莞市七院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预防、治疗、救助、康复服务体系;美沙酮门诊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项,成为全省优秀示范门诊;在2018年的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总结表彰会上,全省21个地级市仅8个获得先进市称号,东莞名列其中。目前,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推动构建了以医院为重点、社区为依托、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康复模式,使东莞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率、规律服药率、面访率等关键指标上均排在全省前列。
搭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的体系,将优质资源下沉到综合医院、社区,探索提高东莞市民的精神卫生服务覆盖率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东莞市七院正在打造东莞及周边最完善的“精神家园”。
尽职履责全“心”守护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在心理抗疫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尤其是在东莞市2021年“6·18”疫情期间,省市多家医疗机构和高校的专家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圆满完成国内首例学校疫情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黎柱培是东莞市2021年“最美医生”。作为精神科医生,他与高校心理老师等高效联动,24小时为学生提供关爱和服务,“守楼”也守住了学生的身心。
学生经过的路上,隔一段距离就安排一个老师、辅导员,他们向同学问好,给予他们爱的关怀、关注。黎柱培说,从专业角度入手,要提升青年学生“高敏感人群”识别的警觉性,引导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玩游戏、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分散注意力。另外,黎柱培特别留意团队中是否有个体存在不良情绪,慢慢引导其放松心情,通过谈话等心理干预的方式帮助其舒缓情绪,改变个体焦虑阈值。
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受访单位供图
2016年至今,东莞市最美天使(医疗)志愿者服务队从组建到壮大,不断将健康的种子播撒到新疆、西藏、云南、贵州以及省内、市内需要医疗帮扶之地。东莞市七院积极响应号召,先后派出五名“最美”志愿者参与服务。
在韶关翁源县,东莞市“最美天使志愿者服务队”的义诊摊位前人来人往。“从远远观望到近距离交流,从小心翼翼到大方提问,我感知到了他们打心眼的一份信任,这份信任是医者给的,更是‘最美’给的。”2016年“最美医生”张少霞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
黄轮炽是一名精神疾病防治医生,2018年,作为“最美天使志愿者服务队”成员,黄轮炽首次参加昭通义诊,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和热烈欢迎。
“这次义诊让我对‘最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家人非常支持我,我的儿子一直以‘爸爸是最美医生’为荣,长大后也想做一名像爸爸一样的医生。”黄轮炽说。
张少霞、于亚辉、黄轮炽、莫雪芬、黎柱培,这些年来,医院五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者成为东莞市“最美”医护,这既是对他们的表彰和激励,也鼓舞了更多医者在守护人类心理安全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一条“连心线”关爱民生事
2021年10月,在市委书记肖亚非的推动下,东莞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88881111”启动。随后,“打造知音管家心理关爱热线,提供公益心理援助服务”被纳入2022年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
这不仅是全市统一的一个心理关爱热线号码,更是东莞着力打造的全天候服务全体市民群众的“安全线”,全方位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的“幸福线”,全周期管理联动疏导帮扶的“连心线”。
仅仅两周,热线便开通2个坐席24小时运转。2022年第一季度,热线完成设置5个工作席位,后期根据群众需求,相应扩增接听席位。今年1月1日至6月19日,热线来电总数为19265个,同比增长300.64%,其中高危来电151例,转介公安部门联合现场处置18宗,成功干预100%。
此外,东莞市七院还建立危机干预机制,通过线上线下部门联动,对于高危个案,与东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紧密联动,联合对来电者开展危机干预处置,切实解决了广大群众心理健康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东莞市七院还肩负起全市疫情防控隔离点心理援助工作,共开展疫情相关心理评估5918人次,心理访谈5163人次,心理干预301人次,微信查房5699人次;心理援助热线共接听群众咨询求助电话5249人次,在“后疫情时代”护卫人们心理健康的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贴心打造青少年心理专科
东莞市七院创办于1959年,最初只有两名管理人员,经过63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医院。
近些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青少年时代往往被贴上“叛逆”的标签,因此其情绪行为问题往往被归咎于“叛逆”。直到出现严重后果,比如不能坚持学业、自伤自杀行为等,家长才意识到,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想到来医院就诊。2018年,东莞市七院成立了青少年心理科,填补了东莞这一领域的空白,成为仅次于广州、深圳的省内第三家青少年心理专科。
东莞市七院青少年心理科采用“家”的设计理念,改变过去单调、冰冷的床位设计,为一些对治疗敏感、对住院环境有要求的患者贴心设计了特需病房,最大程度将病房还原成患者原来家中房间的样式。
作为东莞市唯一的青少年科心理专科,东莞市七院青少年心理科承担起全市160万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疫情后复学以来,青少年门诊量剧增,对抑郁、焦虑的孩子实施个性化的治疗,通过系统、科学的治疗,大多孩子能够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要正视心理疾病,关爱自己的同时也要拥抱他人。”青少年科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陆奕彬对于青少年科普、医院与院校的合作一直都不遗余力,常常奔走于家校之间为孩子们解决心理疑难。在疫情期间,他冲锋在前,在市九院、望牛墩医院、医务人员驻点酒店开展心理辅导,为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减压。因此,他荣获了2020年“东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称号。
暖心呵护病人康复
晨曦初露,东莞市七院的病人打开垂下的窗帘,唤醒还在梦中的室友,伸伸腰、踢踢腿,有的开始洗漱,有的正在做操,有的着手打扫卫生,有的已经围坐聊天。每个人开始新的一天都有各自的方式,美好健康生活的开始是“我的生活我做主”。
“精神疾病到底治好了没有?必须让患者回到家庭才知道。”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袁丁表示,让更多的患者能够重回家庭、社区、社会,是精神卫生治疗的方向,也是医护人员努力工作的目的。为此,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18年10月成立康复宿舍,建立起一座医院通往家庭、社区、社会的桥梁。
东莞市七院的康复宿舍完全模拟社区的生活方式,实行类似大学宿舍的管理模式,四人居住一间宿舍,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舍友每天排班轮流打扫宿舍卫生,并附有排班表。
康复宿舍的“大食堂”是东莞市七院为人津津乐道的,与其说是食堂,不如说是“公共大厨房”来得贴切。
在“公共大厨房”,康复人员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各尽其能,各组大厨有的来自推选、有的则是毛遂自荐。每位康复人员都在队伍中找到了位置,在劳动中逐渐体会“像同龄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做家务,对家庭能贡献一份力量;能自觉服药,生活自理不给家人添麻烦”的自我价值。
“服务好不好是患者体验感最直接的地方,医疗服务的优化相对来说也是最快就能见成效的。”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甘赞表示,积极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提升患者的就医获得感,这是医院一直努力的目标。
接下来,东莞市七院将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打造精神专科智慧医院;推进医院二期工程建设,助推东莞市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更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角色转变,由看病医生向带教老师转变,精准指导社区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同时,通过薪酬体制改革、引入高层次人才,医务人员获得感、幸福感也将更强烈,人员队伍更稳定,引领东莞精神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