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埠】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汕头市聚焦一线医务工作者,致敬白衣卫士——一袭白衣护万家 星火成炬耀芳华

健康汕头
+订阅

医者精诚,仁心济世。一身白大褂,身上是救死扶伤的使命责任;一世从医路,脚下是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作为生命的守护者,广大医务人员坚守岗位,为百姓健康护航。

在汕头市,同样有这样一群人。新冠疫情反复,他们闻令而动,积极投入疫情防控一线工作;无影灯下他们争分夺秒,用精湛的医术与高度责任感为患者消除病痛;基层医疗资源相对薄弱,他们进村入社,开展健康义诊……

今年的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在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把镜头聚焦汕头的一线医务工作者,由他们的身影走近汕头医师群体。

白衣战“疫”,关键时刻彰显使命担当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让公众更加关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公卫医师群体也逐步为人熟知。汕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科科长蔡子熙正是公卫医师的一员。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蔡子熙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中。在2020年,他联合汕头各区县疾控中心流调队开展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排查密切接触者。他深刻知道,与病毒“赛跑”分秒必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他与团队成员迅速摸清疫情传播脉络,进行风险研判,提供科学防控建议,助力汕头全市的防疫防控工作。

除了参与多起本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蔡子熙还赶赴汕尾、东莞等地开展抗疫工作。在支援抗疫期间,他不畏风险,深入一线,参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重点场所排查、活动轨迹碰撞,病例的时空交集线索梳理、疫情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工作,精准快速地甄别涉疫场所及其风险人群,提高疫情处置效率。

在带队支援东莞处置疫情的过程中,蔡子熙将“评估密接风险,提级处置高风险密接”的思路应用到实战中,即在病毒来源不明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密接的判定范围和数量,先圈住大群密接,再甄别高危密接,建立起密接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东莞高雅厂聚集性疫情中的3名高风险密接均提级处置,在首次核酸结果未出前或密接未转阳之前即已完成流调工作和次密的判定、追踪和管控,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赢得时间。

而远在非洲加纳,同样也有这么一群人,坚守属于他们的“战线”。

2021年1月6日,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建制组建的第10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11名队员正式出征。援加期间,这批医疗队员正好遇上新冠疫情在加纳肆虐。“我们医疗队能独立完成核酸采样、试剂分离、仪器操作、结果判断等,也能完成血清抗原检测、疫苗接种,不知不觉大家都成为抗疫全能战士。”援加医疗队队长、麻醉科副主任庄少惠说。

“加纳华人之家”是中国使馆领导下、由当地华人华侨捐资创建的免费救助站,也是西非地区唯一一家免费新冠确诊患者救治隔离机构。作为加纳第一批直接面对面接触新冠患者的中国医生,面对加纳疫情逐渐严重,医疗队队员们主动承担华人之家医疗隔离点的工作重担。

庄少惠考虑到众多新冠确诊患者在求医路上极易出现聚集发病,提出了“互联网+”的远程诊疗模式:参考国内方舱医院理念,在华人之家配备制氧机、简单监测仪、雾化仪、核酸检测仪等医疗设备。她自己则扛起了抗疫工作的第一关,让新冠患者直接与她联系进行首诊,再结合居住地点分配给团队其他医生进行分诊。

医疗队的队员们通过电话和微信了解病情,阅读影像资料,建立病例档案,将患者分类为轻症、普通型、普通可能转归重症以及重症,做到“一人一策一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遇到重症或合并复杂基础病的病人,医疗队及时讨论会诊,迅速调整医嘱,常常晚上还在讨论新冠重症患者情况,几乎全天候连轴转工作,令当地病患十分感动。

此外,医疗队帮助的对象还扩展到邻近几个国家,这让新冠患者有了“定心丸”。在最危难的时刻,医疗队选择了和非洲人民、和在加华人同胞站在一起,共克时艰。前沿的诊疗模式也受到国家卫健委的肯定和加纳当地的推广,一批批新冠确诊患者先后在华人之家康复出院,让非洲人民和侨界民众看到了中国医生的担当。

医者仁心,妙手回春谱写为民初心

“1分钟,对于手术台上的病人可能就是生死之隔!我不敢有任何松懈,也不敢有任何怠慢。”广东省“岭南名医”,汕头市中心医院科研教育科科长、心血管内科主任蔡志雄说。33年的从医经历中,蔡志雄数十年如一日无私地奉献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前沿阵地,也让医者仁心的大爱光辉照亮手术台。

今年,一位急性心梗室间隔穿孔合并泵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高龄患者被送到汕头市中心医院进行急救。入院后,患者情况紧急,住院期间还出现了多种并发症。而患者家庭经济贫困,无法支付手术费用,家属更是一度灰心丧气想放弃。得知情况后,蔡志雄主动为患者申报救助金,解决治疗过程中实际困难,解决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同时,迅速组织MDT多科合作团队抢救病人。最终,患者得以痊愈出院,他激动地握着蔡志雄双手说:“蔡主任,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作为粤东地区心血管病多学科介入术创始人之一,近十年来,蔡志雄开展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等多项粤东领先的新技术达省内先进水平,参加和主刀冠心病的诊治2万多例。在他的带领下,汕头市中心医院在粤东率先建成六大国家级心血管中心,推进了学科诊断治疗与国家专业水平的同质化。他所在的心血管科,平均年门急诊病人近1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近6000人次,各种疑难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5%以上,急性心梗30天死亡率低于2.5%水平,充分发挥了生命支持平台作用,为各基层医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及医疗保障。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蔡志雄以实际行动坚守着医者仁心的初心使命,而这样的精神内涵,也是汕头1万多名医生的底色。奔波于手术台间,他们从来不辞辛苦、不舍昼夜。

“手术成功!凌晨4时50分,我驱车从潮州回汕头。”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彭汉伟医生说。

彭汉伟是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委员,在头颈部肿瘤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在口腔癌、下咽癌、喉癌的综合治疗和术后复杂缺损修复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缺损修复技术填补了粤东地区多项技术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粤东地区局部晚期头颈鳞癌手术治疗的领头羊,年完成各种皮瓣手术110—130例,单一外科治疗组手术量居于广东省前列。

谈起这次让彭汉伟印象深刻的紧急支援,他记忆犹新,“当晚11时30分我接到潮州某医院头颈科医生的电话,有位病人在下咽癌手术1周后出现感染,颈总动脉破裂致颈部喷射状大出血,生命垂危。”接电后,他迅速驱车直奔潮州,仅用50分钟即到达手术室。

上台后,彭汉伟在手术显微镜下精细解剖完成显露的1cm血管破裂口,用显微缝线缝合破裂口。考虑到缝合口随时可能再次破裂,他即刻为患者做了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术,修复患者因溃烂感染而坏死的颈部皮肤,保护颈总动脉。

手术结束彭汉伟独自驱车回汕头,而等待着他的,还有第二日白天的3场大手术。“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没感觉有多累,洗个澡继续‘搬砖’!”彭汉伟说。

探索创新,躬身力行攀登医学高峰

近年来,汕头着力于建设一流学科群,打造粤东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区域医疗卫生高地。在这样的背景,一位位学科带头人躬身力行,踔厉奋发,不断向更高的医学领域探索创新,推动学科发展,推进所在医院的发展建设。

“岭南名医”、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吉林正是这个群体的一位代表人物。

作为汕大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李吉林扎根临床一线,带领年轻的科室团队精勤不倦,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参加和主刀的冠脉介入诊疗多达4700多例,团队介入诊疗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不少技术在粤东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科室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技术在潮汕地区拥有较大优势,高难度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球囊置换术在潮汕地区位居第一名。

聚焦学科的建设发展,李吉林结合科室实际情况,推进学科参与国家多个心血管疾病中心的建设,先后带领团队获得国家“心衰中心”、“心脏康复中心”和“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房颤中心”获得建设单位称号。在他的积极推动,加强医院胸痛中心质控管理,督促胸痛中心质控指标持续达标。

即使临床工作繁忙,李吉林也不忘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课题,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说起奋力推进学科建设和医院发展的拼搏劲儿,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乐浩一点也不逊色。

王乐浩是广东省医学会男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入选2020、2021年岭南名医录。从医24年,王乐浩时刻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和承诺。病房中总能听到他忙碌的脚步声,无影灯更是记录下他不断进取的身影。

王乐浩擅长泌尿系肿瘤及各种复杂性泌尿系结石的诊疗,率领泌尿外科团队先后引进先进的以泌尿系结石微创治疗为主的相关新技术,常规开展多种泌尿系肿瘤的腔镜手术,进行了高难度的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腹腔镜技术已经在本学科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外科治疗。同时他还在粤东地区率先开展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等,填补了区域多项技术空白。

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是汕头市应急医院,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务院认定的第一批国防动员医院。作为2008年广东省第三批援助汶川大地震医疗队队员,王乐浩结合汶川医疗援建的经历,积极投身到医院的各项应急医疗体系建设工作。

2018年,王乐浩牵头组建了第二人民医院一支由78名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年青医护骨干人员组成的紧急医学救援队;2019年,组建了第二人民医院一支30人的规范化的市属紧急医学救援卫生应急队伍,队伍由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医护人员及药学、信息设备工程师、后勤保障等方面人员组成,全部具有医学救援基本能力。在他的全力推动下,第二人民医院进一步提升了应急医学科研能力,更是在近年来陆续圆满完成多场应急实战演练,检验了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置、协同配合和医疗救援能力。

无独有偶,躬身临床一线,致力于学科建设的,还有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内二科主任吴素芳。

吴素芳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感控专委常委,重症肺结核诊断指南编写组成员。从医30余载,她把自己满腔的热忱和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结核病防治工作中。以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医者父母心”的情怀,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结核病临床治疗研究中,为结核病患者的健复作出了艰苦努力。

在攻关结核病诊治,特别是在结脑和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介入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新药应用和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面,吴素芳带领科室医疗团队,经过医治大量的临床病例和基础研究,摸索出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明显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对吴素芳来讲,患者的康复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和成就。几十年来,她还着手组建了医院ICU、普通内科、胸科和东区门诊等,通过个人历练成为了医院技术力量中坚、资深学科带头人,用心培养年轻一代医生,经她医治的患者不计其数,许多危重患者经她救治转危为安。

热心公益,扎根基层书写大爱无疆

在汕头的医师群体中,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尽己所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进村入社帮扶基层,开展义诊义医,用实践诠释医生的大爱无疆。

沈淋源是汕头市中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汕头市中医院脊柱专科学科带头人,是我国中医学中独树一帜的中医骨伤科流派魏氏伤科传承人。

沈淋源经常利用休息日的时间,不定期组织一批医生,特邀汕头市中医医院省名中医、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科、糖尿病科、肾病科、肺病科、消化科、肛肠科等专家联合出诊,开展“情系家乡义诊系列活动”,下基层到乡村举办义诊活动,弘扬医者仁心精神,传播中医文化,为群众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专家的高水平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为了培养团队科普教育能力,沈淋源还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再由团队在乡村医生中开展专项专业技术免费培训班。沈淋源说:“我要把一些实用性的方法教给乡村医生,使没有受过规范化教育的医生规范化,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受益。”至今,乡村医生专项专业技术免费培训班已连续举办11期。医者大爱无疆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传教和义诊的薪火相传,让志愿服务的种子遍地开花。

与沈淋源相似,汕头市计生协会理事、南澳县医共体总医院云澳分院院长江家欣也把足迹踏遍基层社区,把健康服务和健康知识送到社区,把健康生活理念传递到居民手里。

在汕头市澄海区工作时,江家欣组织了莲上镇妈妈沙龙活动,将其打造成关爱育龄妇女和提高婴幼儿科学喂养的一个品牌项目。项目以莲上镇亲子志愿服务队为依托,邀请老师进行志愿授课,以接地气的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趣味性,让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江家欣还巧妙借用同伴教育的模式,发动志愿者妈妈开展同伴教育,进行儿童饮食制作等内容分享,有效地提高辖区优生优育的健康教育内涵。

2021年8月,江家欣调动到南澳县工作,他扎根海岛,聚焦居民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健康志愿服务。在他的推动下,阶段来共开展义诊86场次,组织志愿者1200余人次,服务群众超过3万人次。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