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心痛的结果还是来了。
之前网上流传着一段有关彭州龙漕沟山洪的视频:一位父亲怀抱孩子在洪水中坚持了15分钟,但后来两人还是被冲走。
救援队表示父亲在事发当天获救,但孩子被找到时已无生命体征。一起遭遇不幸的还有其他6名游客。截至目前,此次突发山洪灾害已经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
▲网传山洪暴发视频截图
由于事发地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打卡地”,有关这场悲剧到底该谁负责的问题这几天吵得沸沸扬扬。
当地管理是否有漏洞?平台是否尽到了预警义务?成年人是否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比起这些互相指责的口水战,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其实是另一点——如果依然忽视这些所谓“网红景点”的安全隐患,类似事件或许还会再次发生。
01
“野外玩水”,危险重重
在事故发生后,一些原本打算去玩的网友都感到后背发凉。有人说自己原本把行程定在了周末,“就差了一天。”
尽管在现场照片里,能看到龙槽沟四周不仅被铁丝网围着,还写满了“小心山洪,请勿下河”的警示语。可如果仅仅是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你看到的场景多半是这样的:
▲图源小红书
连脚腕都没不过去的溪水,在平缓的石滩上缓缓流淌。岸边支个钓鱼凳,冷水里泡点水果,就能“短暂逃离都市的忙碌,拥有在山野间的静谧时光。”
谁知自己即使不进山也不野泳,不过是在山脚玩个水就可能遭遇生命危险,更不会想到当山洪来时,原本的潺潺小溪会瞬间变成湍急水流。
事实上,不少在城市里长大的网友直到现在才知道:
在溪水边露营看似是一项人畜无害的休闲项目,但对缺乏户外经验的人来说,其实是个妥妥的高危行为。
最大的危险当然是山洪。
不同于市内平缓听话的沟渠、河流,山里的水不仅来势汹汹,而且不可预测。
去年8月,龙槽沟当地官微号就曾发文提醒游客附近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
▲去年当地就曾对游客进行过劝导
里面专门提到一种“齐头水”,通常由上游暴雨引起,“水头声势浩大,来势凶猛,往往刚听到河道里传来轰鸣声,水头即刻就到达眼前。”
而有着类似风险的,并不仅仅龙槽沟这一处。
团团关注到,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火的露营热、户外热中,很多不适合游玩的“网红风景”被开发出来,层层滤镜下打卡拍照的图片美妙绝伦,但其中的风险却被极大隐藏、弱化。比如,有经验的户外人士就曾担忧,很多网红溯溪景点都位于出入口狭长的“箱型峡谷”中。
在这样的景观中穿行,虽然可以欣赏到远处“一线天”的壮美景色,但也意味着上游一旦因为下雨等原因水流量增加,猛然收窄的峡谷里就会立刻出现“吃人的湍流”。
受地形所限,山中河流的水位通常不会太高。但这只会让对大自然的力量一无所知的人们放松警惕,却并不意味着实际的危险性有所降低。
湿滑的石头、湍急的水流,让人很难在其中站立,一旦被水冲走,周围不规则的石块又会造成二次伤害。一旦因撞击失去意识,就很容易在神智不清的状态下溺水。
2019年,深圳蓝天救援队就曾经在救助驴友时遇到溪水暴涨,两名队员在撤离过程中和大部队脱离后失联,被找到时已遇难。
即便拥有充足经验和设备的救援人员,面对不可捉摸的野水尚且无计可施。普通人擅自靠近有多危险,可以想见。
只可惜虽然网上每年进行类似的科普,但在悲剧真正发生之前,很少会有人觉得这些跟自己有关。
事实上,暗藏风险的远远不止“溪水”。网上很多所谓“老少咸宜的玩水项目”,都会在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展露獠牙。
几个月前,有个女生露营时因为洗杯子,失足滑落到水中险些溺水。在看过她在社交网络上的图片后,不少网友都表示不可思议,“这看起来就是个好普通的岸边,一点都不像有危险的样子。”
▲@天空微晴villa
据当事人叙述,河流表面看起来很平缓,于是自己踩空的时候也并没有特别担心,直到发现河床是“断崖式”的深度。
其中原因在评论区里被一语道破:“河道到这里是个大转弯,你们扎帐篷的这边河岸一直被水流冲刷,水不深才怪。”
02
被放大的“无知无畏”
当然,如果龙槽沟只是一起令人悲伤的山洪事故,也不会引起这么大争议。很多人之所以对这件事遗憾又愤怒,是源于外界“早就提醒他们不要在这扎营了”。
景区的提示语不可谓不贴心,甚至专门针对被网红帖子吸引来的游客制定了劝阻文案。甚至就在山洪爆发前的几个小时,还在用大喇叭对河床上的人进行劝离。
作为旁观者,向游客们丢一句“不知好歹”当然很容易。但只需稍稍换位思考,就会发现他们的选择虽然无知又鲁莽,却并未令人无法理解。
“上游下雨了,后山涨水了”这句话,在毫无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耳朵里,第一反应很可能是要打伞而不是要逃命。
信息偏差就此产生——你劝人家注意安全,但人家连危险都还没看到。
在有关龙槽沟悲剧的讨论中,不少人会搬出驴友进山做类比。如果说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后者的困难和危险是更清晰可见的。
每次有徒步出事的新闻,都会有人痛骂驴友“知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但却往往把在郊区露营、溯溪看做是一种稀松平常的“亲子休闲活动”。
而事实是,即使没有山洪隐患,户外野水本身也是具有危险性的:大量未知的生物与陌生的环境,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来判断,有时还需要装备的加持。
即使一些户外博主大多会建议玩水时穿防滑、包头的溯溪鞋,防止摔跤或碎石扎脚。但很多网友的溯溪视频都是光脚的,甚至干脆躺在溪流阶梯水流最急的地方,还引以为傲。
无论社交平台上把这些“冷门景点”形容的多么舒适、宜人,在未开发的自然景观中进行探索,本质上都属于一种户外活动。即使是未被禁止进入的区域,也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什么地方安全、怎么做才安全。
当普通游客以“打卡”的轻松心态对待,潜在的危险就已经在轻率中埋下,“这么多人都在这露营,能出什么事儿啊。”
这种从众带来的安全感,也造就了非常分裂的现象。尽管社交平台上很多分享都会点出“注意安全”,但相比于安全经验的交流,更像一场免责声明的演出:发的人没当回事,看的人更没当回事。
今年6月,杭州一座废弃矿坑成了“网红景点”,矿区想了无数种方法试图把游客拦在门外:先是除了加固两条山路的大门,还沿路设置了一些警示标志,后来又在矿坑里装了一台摄像监控设备,“这样可以更及时地发现驴友和野营客”。
只可惜龙槽沟的悲剧证明,在无知造就的“大胆”面前,什么样的严密措施都收效甚微。
03
最需要专业的地方,无一处专业
在已经延续了两三年的户外热中,“亲近大自然”已经成为了城市人赶时髦的最大方式之一。人们在惬意舒适的幻想中,却时常忘记了大自然的凶险。
上个月新疆库车大峡谷发生泥石流,原本干燥的土地上迅速涌上水流,峡谷内的游客们在景区指挥下匆忙撤离。
这还是正规的自然景区,工作人员对如何警示、如何救援都有着相对成熟的经验。而在未经成熟开发的自然环境里,游客的命往往只攥在自己手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经验的户外爱好者,会表现得比菜鸟更加谨慎胆小,凭借自己的经验,他们知道如何判断危险。
专业户外领队在听说有人雨天去河道边上扎营后,发出了匪夷所思的感慨,“别说还在下了,即使是第二天雨停了,活动也会取消,因为随时都可能有危险。”
这也是为什么龙槽沟大多以外地游客为主,因为“本地人都知道这是个泄洪沟。”
在野外游趋势的火爆下,越来越多人来到了曾经根本不了解的“小众秘境”。人们还以为这是个温柔的世外桃源,殊不知对危险判断的无知、对危险应对的迟钝,往往随时在将自己置于悬崖边缘。
一个地方、项目很火就意味着安全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溯溪最火时网上有很多相关vlog,但做到专业操作的其实少之又少。有的队伍有专门领队,还带了全套徒步行头+登山杖,看似很正规,结果领队只穿了一双防割伤的潜水袜,而后面的几个队员干脆光脚。
一些攀岩体验项目,看起来有安全带有保护人,但相比于专门的攀岩运动,运动鞋、毛线手套在岩壁上都起不到防滑作用。
安全带只绑在了腰间,游客本人也没有受过下坠时的反应训练。石头更是凹凸不平,一旦脱手,“脸很容易直接拍上去”。
▲攀岩运动所必备的安全装备包括主绳、攀岩鞋、安全带、铁锁、保护器、扁带、快挂、岩石塞、岩钉、膨胀钉、挂片、冲击钻、抱石垫、头盔等。相比之下,上图中游客的装备可谓聊胜于无。
在类似的场景下,人们总试图找到某一方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团团想提醒大家,即使被炒成了“网红打卡地”,平台能被追究的责任其实也很有限。因为视频和文章是网友自行发布,平台很难对每个推介地做安全风险评估。
即使有心监管,技术层面的难度和成本也很大。不同环境安全性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很难通过机械的方式将风险逐个精准筛出。比如同样是玩溪水,正规景区和山间野水的危险系数相差甚大,无法不加甄别地一一删除。
时常见诸新闻的“野游”事故让人痛心。这固然源于游客的鲁莽和无知,但借此教训,也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交平台,定要好好思考如何灵活有效地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一个既定事实是:在现有空间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城市居民对野外小众景观的热情正在不可抑制地高涨。
这几年所谓的露营热、溯溪热,与其说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国内更普及的结果,倒不如说是普通人在原本的旅游需求无法被满足后,试图在枯燥的景点中寻出点新意。
人们渴望在路上的热情永远不会消失。在保证安全的原则之下,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小众旅游景点,满足人们对“旅行休闲”生活的向往,或许是“破题”的关键之一。
而对每个人来说,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固然能愉悦心情,但也要保持个体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则的尊重。旅程如此美好,希望你会拥有更多的浪漫,在那悠长岁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