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 | “软硬皆施”再造石化产业新增长极

南方+ 记者

惠州大亚湾之滨,石化产业正向着满足高端石化产品需求方向转型升级,成为化工巨头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中海壳牌二期乙烯产能220万吨/年,每年可向市场提供600多万吨高品质、多元化的石化产品;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加快建设,已完成地下综合管网工程,裂解炉装置打桩完工;投资约150亿元人民币的恒力(惠州)PTA项目,计划今年内第一套装置试生产......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正加快崛起。

不过,目前我国炼油能力结构性过剩已成为普遍共识,主要表现在低端产能过剩,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产能并未过剩。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业内专家指出,全球化工行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加速原始创新和特色创新,努力实现化工“卡脖子”技术的新突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对于石化产业而言,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是一道时代命题;而对于惠州来说,高标准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再造石化产业新增长极,便是抓住了石化产业转型升级风口的破题之举。

如今,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新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

特别是随着技术手段升级,将石化产业从原有的粗加工向更加精细化方向延伸,拓宽和聚集分散的产业链条,制造满足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关键基础原材料,将有效推高石化产品附加值。

当前,惠州的战略明确且清晰:依托大亚湾石化区的项目、资源和产业链优势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让石化原料实现“隔墙供应”,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效应,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在新材料产业园启动建设3年来,“硬环境”加速成型,“软环境”也在不断提升。惠州通过建立更加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施行重大项目专班、首席服务官、“店小二”服务机制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机关效能,加强对行业、产业和企业的协调和服务,更是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一次有益探索。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更多企业的落户、建设、运营,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的聚集效应将更加明显,吸引越来越多的项目、技术、人才涌入。有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加持,惠州势必书写出令人瞩目的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相关>>>>

建设千亿园区,惠州瞄准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 走读惠州“3+7”工业园

【文字】乌天宇  周欢  陈文涛

【摄影】王昌辉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