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上午10时许,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内,连续忙碌了近18个小时后,护理组长彭丹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了,这样的大夜班她每隔四五天就得上一次。
回家路上,她一直牵挂着凌晨2时送进重症病房的20岁女孩,因为和男友吵架,她竟喝下农药,以致肾衰竭、呼吸衰竭。从事护理工作14年来,彭丹有12年的时光是在重症监护室里度过,见惯了生死。
然而,她始终热爱这份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去陪伴、照护病人。走在多少个辛酸苦楚的夜班浇筑的时光大道中,她越发理解生命的意义:真正的美在勤劳,在坚持,在平凡岗位上做不平凡的自己。
“我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每个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心里都有很多故事,彭丹印象最深的是救治一个退休老师的经历。那是三四年前,这名退休教师因为重症胰腺炎住进了ICU,生命最后的那一刻,他的坚强把彭丹深深感动。
重症胰腺炎的疼痛是很难忍受的,但他一直忍着。彭丹问他,“您不痛吗?”“痛啊!”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心跳、呼吸一度暂停,“可我叫他名字时,他竟然还能应,我们都很惊讶!”彭丹说。
老教师晚上7点进的ICU,晚上10点,刚好在外地的妻子和儿子赶到医院时,他已离世。他的妻子拉着他的手不肯放开,嘴里一直唠叨着,“老伴,赶紧起床,跟我回家!”两个儿子也是泪流不止。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遗体必须转移走。彭丹蹲下身,“阿姨,我不知道叔叔经历过什么,但我知道叔叔这一生一定吃了很多苦,他一个晚上都没喊过痛,他走得很安详,没有遗憾。”
真诚胜过千言万语。温情的几句话,像催泪弹击中老教师的妻儿,他们放声痛哭,终于答应让医护人员整理遗体。那一刻,彭丹对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面对生老病死的医学人文关怀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可我知道你是一个好人”
“没有被患者刁难过,护士的人生就不完整。”日复一日的护理工作中,护士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人,难免有的病人不满意,刁难甚至谩骂护士。时间长了,护士们就总结出这样一句话来自嘲。
去年,有一个大货车司机,为了避让小孩,急打方向盘,车撞到了路边的树上,孩子没事,但他自己被方向盘严重挤压腹部受了重伤,做了肝、肠等部位的修补术后,他依然腹胀得很厉害,疼痛难受。
“护士,你把我拉出去烧了吧!”他恳求护士。病情持续难以好转,令他烦躁不安。轮到彭丹值班时,她上前跟他说,“给你做的这些护理,比如掏粪,是家属无法替代的,你把护士骂哭了,我们怎么帮你?”
“我真的难受!”大货车司机说。“我知道,你是为了不撞到孩子才造成自己受伤的,你是个好人。但是现在是凌晨3点了,你一直吵,既无法缓解疼痛,护士也没法照顾你,你觉得这样好吗?”彭丹让他换位思考。
一番谈心之后,大货车司机慢慢开始配合了。护士在多次与他家属沟通视频关怀加上及时的治疗后,他的腹胀、腹腔感染情况明显改善,预后康复转出普通病房,离开时,他还和护士们一一告别。护理是一道照亮灵魂的微光
2020年初,作为东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彭丹曾支援武汉。当她回来时,她住的小区里的业主拉起横幅欢迎“英雄回家”,从那之后,邻居家里有病人了,需要照料了,都会找到她,她从不推辞。
小区里的杨奶奶因脑出血在医院治疗后居家护理,出现气道堵塞、尿路感染等情况,家属彷徨无措之际,找到彭丹,她就利用休息的时间帮助老人功能康复,气道管理,指导家属吸痰,翻身拍背排痰。
坚持康复两年多,杨奶奶一直都保持稳定状态。今年5月,杨奶奶离世,她的老伴在10天后也跟着杨奶奶走了。处理完后事,她的家属忍住悲伤告诉彭丹,“两个老人家都走得很安详,这要多谢你!”
回想这一路,下雨天,下夜班,休息日,彭丹都会去为杨奶奶做康复,好几次杨奶奶昏迷虚弱之际,家属都以为她挺不住,彭丹为她寻医问药,徒手掏粪,腹部按摩,指导饮食,使她一次次转危为安。
“我手机微信联系最多的是杨奶奶的护工,她一有问题马上就会联系我。杨奶奶神志模糊,烦躁还打人,但她好几次都会冲我笑。她的笑容让我明白,护理是照亮灵魂的一道微光。”彭丹说。
最美档案
彭丹,中共党员,2008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组长。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2020年初,作为东莞援鄂医疗队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被中共东西湖方舱医院临时委员会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评为“先进标兵”。武汉抗疫归来,外出进修急危重症护理专科护士,学习ICU人工气道管理、CRRT及呼吸机等高级生命支持、急重症动态监护技术。
疫情常态化以来,多次主动投身东莞本土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发扬抗疫精神。2020年上半年“东莞好人”、中共东莞市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东莞市最美丽爱岗敬业女性等诸多荣誉。
文/广州日报记者 汪万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