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腾量”再次奏效,中国喜剧电影有沈腾就灵?

南周知道
+订阅

观众用“含腾量”来查找电影成败的根源,某种程度上说,是帮沈腾脱责了。

沈腾出演的烂片太多,久之观众将沈腾与烂片联系起来,那么“含腾量”会成为对沈腾的反噬。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含腾量”意味着什么

最近,沈腾、马丽领衔主演的喜剧电影《独行月球》点燃了暑期档,创下多个纪录,成为今年暑期档的爆款。

目前票务平台对《独行月球》的票房预测超过40亿元,有望成为内地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喜剧电影。

《独行月球》票房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含腾量”是一个关键指标,这一次电影的“含腾量”高达100%。

如今一部喜剧电影“含腾量”高,就意味着票房稳了?

值得注意的是,哪怕《独行月球》票房成绩很高,电影的口碑却很平淡,“含腾量”是否存在失效的危机?

好笑的沈腾

1979年出生的沈腾,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表演系,一度是军艺的“校草”。从军艺毕业后的沈腾,不走正剧路线,选择与开心麻花合作,2003年沈腾出演了开心麻花的舞台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

之后,沈腾在舞台上度过了“默默无闻”的十年。直到2012年,沈腾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表演小品《今天的幸福》,凭借小品中的“郝建”获得关注。之后,沈腾连续登上多次春晚舞台,国民度不断提升。

不过,真正让沈腾以喜剧演员的身份爆红的,是2015年《夏洛特烦恼》、2017年《羞羞的铁拳》以及2018年《西虹市首富》这三部喜剧电影的接连成功。沈腾一跃成为内娱最好笑、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喜剧演员之一。

沈腾的好笑,首先源自天赋。在军艺期间,身边的同学就发现沈腾举手投足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节奏,这种节奏自带内在的反转与落差,充满喜剧效果。

当沈腾到了舞台和大银幕时,这种喜剧天赋得到充分彰显,其他人做起来平平无奇的动作,让沈腾来做就显得滑稽。就像沈腾的老朋友、《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主演魏翔说的,沈腾是那种“祖师爷赏饭吃的演员”。

其次,沈腾的喜剧才能来自于努力。要知道,在登上春晚舞台之前,沈腾已经在舞台上浸泡了十年,最初的时候没名没利,有时舞台剧也没什么观众,但沈腾坐得住冷板凳。

丰富的舞台经验,一方面是让沈腾形成了迅捷的喜剧反应,各种喜剧技巧信手拈来;另一方面是让沈腾的表演镇定自若、更为放松。

再则,高明的喜剧总会在笑声之余,让观众在小人物身上看到自身的困境,看到自身茫然无力的突围,暂时性的远离共情最后迎来却是更为盛大的情感共鸣。

从《夏洛特烦恼》到这一次的《独行月球》,观众对沈腾形成相对稳定的喜剧形象认知:他是个小人物,有虚荣、浮夸、油滑等小毛病,但伶牙俐齿、八面玲珑,根子里是善良和正义的,大是大非面前拎得清。他让我们看到自身的猥琐、自私、软弱、卑怯,更是张扬了人性的坚持、热爱、尊严、不屈。

我们从心底里喜欢这样的角色,他是善良的、无害的、没心没肺、有喜感的,他的每一次出糗和出丑可以让我们毫无负担地发笑。

有天赋、很努力,饰演的角色又能够让普通观众共鸣,这让沈腾大器晚成后,一飞冲天。

“含腾量”影响电影质感

回望沈腾出演的诸多作品里,票房较高、口碑较好的那几部,都是“含腾量”较高的。

比如沈腾电影里豆瓣评分最高的《夏洛特烦恼》(7.8分),“含腾量”100%。除此,还有《西虹市首富》《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独行月球》,每一部含腾量高的电影票房都突破20亿元。这多少可以说明,沈腾挑选那一类他担纲主角的剧本的眼光,还是可以的。

同时也说明,只要给沈腾较大的表演空间,电影的喜剧色彩也会大幅提升。

“含腾量”第二高的,是那一类沈腾是主要演员而并非领衔主演的,像是重要配角。比如票房突破50亿元的《你好,李焕英》,挑大梁的是贾玲和张小斐,沈腾对票房的助力也很大,出场的戏份不算多,笑点却很足。

两部口碑、票房都不错的主旋律拼盘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沈腾的单元可看性都不差。沈腾凭借《我和我的父辈》提名今年的百花奖影帝,虽然最后拿到尴尬的“0票”被质疑演技不好,但他出演的是拼盘电影,戏份是几个提名演员里最少的。

“含腾量”第三高的,是那一类宣发时打着沈腾旗号的电影,他们往往把沈腾番位往前面提,给人印象是沈腾是第一主角、戏份特别多;直到观众进入影院才发现,“含腾量”不能说为0%,也在及格线以下,这一类电影大多票房和口碑都很平庸。

比如常远主演的《温暖的抱抱》,海报上大大的沈腾,沈腾只是功能性配角;今年春节档扑街的《四海》,预告片里沈腾的戏份多,喜剧感很足,结果沈腾就出现在开端,电影很快由喜转悲,票房亦遭遇滑铁卢。

最后一类,完全就是靠着沈腾搞“诈骗”,“含腾量”几乎等于零。这在《日不落酒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海报上有沈腾,番位沈腾是第三位,电影上映宣传时各种打着沈腾的旗号,结果电影中连沈腾的真人镜头都没有,出现的只是沈腾的纸片人。电影上映后口碑和票房极差,成为开心麻花出品的最失败的作品,豆瓣评分3.1分。

谨防“含腾量”失效

观众用“含腾量”来查找电影成败的根源,某种程度上说,是帮沈腾脱责了。

电影票房好,是“含腾量”高,是沈腾的功劳;电影票房差、口碑差,是“含腾量”低,是片方借着沈腾搞诈骗。观众喜欢沈腾、维护沈腾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沈腾也应该珍惜观众的信任与热爱,要爱惜羽毛,不要再出于人情等原因出演烂片了。

每一部“含腾量”低,却又把沈腾的番位搞得那么靠前的电影,都是沈腾自己接拍的,如果沈腾拒绝这一类“客串”,或者客串时要求片方明确告知观众他的戏份很少,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观众上当受骗。

沈腾应该不难想到,片方争着要他客串,看中的就是他的影响力、看中的就是观众对他的信任,那么他理应不能转身把观众“卖了”。

此外,出演、客串太多这种质量不高的喜剧电影,对于沈腾的喜剧形象也是一种消耗,并拉低了沈腾出演的作品的平均水平。一旦沈腾出演的烂片太多,久而久之,观众将沈腾与烂片联系起来,那么“含腾量”就会成为对沈腾的反噬。

再则,沈腾的确有天赋、有能力、有观众缘,他也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最有号召力的喜剧演员。不必讳言,沈腾如果要成为像周星驰那样的喜剧大师,的确仍有距离。

一个显而易见的指标是,周星驰留下多少杰作?单单1990-1992年,3年时间,周星驰就有24部喜剧电影公映,有一半以上是可以反复观看的杰作,平庸一点的拿到今天来看依然是秒杀内地的大多数喜剧电影。

但沈腾出演的“含腾量”100%且口碑好的电影,两个手掌就可以数完了。换句话说,沈腾的喜剧电影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进步空间还非常大。

归根结底,当前观众对沈腾的喜爱,是国产喜剧创作进入低谷,好的喜剧电影太少、好的喜剧人太少了,大家都抓住一个沈腾使劲薅。希望中国喜剧创作者们能够珍惜羽毛,更多在喜剧上探索与创新,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自我消耗上,不要挥霍观众的喜爱与信任。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