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觉得“非遗”古老又传统
陈列在玻璃柜子里
和普通人距离遥远?
但比起供人观赏
“非遗”也可以讲述当下的故事
和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联系
比如
大伙儿最喜欢的“饮早茶”
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的一项
非遗
可以很年轻
可以很好玩
而青年志愿者与非遗
又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1
李家教拳
“咚咚咚……”雨过天晴,汕头金平区月浦小学校园操场上传出阵阵锣鼓声。
一群来自潮汕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的青少年在表演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令鼓。激昂的鼓乐声、刚猛的击鼓动作,让人看得入神。
二十四节令鼓在汕头金平区月浦小学校园操场上展演。
这是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的一幕。此次“三下乡”,支教团队队长、青年志愿者邱奕仪是汕头市级非遗项目李家教拳新架传承人邱顕达的女儿,是该项目的金平区级非遗传承人。
“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帮助更多乡村孩子了解家乡文化、体会运动快乐,更进一步提升了自身教学实践能力,受益多多!”青年志愿者们纷纷表示。
7月8日上午,在月浦小学多功能教室内,邱奕仪与老师同学正认真为小学生授课。第一次接触到李家教拳,孩子们都倍感新奇,一招一式学得有模有样。
这支“三下乡”支教队伍由22名青年志愿者组成,志愿者们专业技术水平高,对田径、篮球、排球等项目也有一定的技术掌握,编排了汕头市级非遗项目李家教拳(新架),潮汕民俗文化如英歌舞、舞狮、舞龙,健身气功八段锦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提高孩子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支教团队副队长、青年志愿者黄文豪是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冠军,在此次“三下乡”主要负责教孩子们练习长拳。
我们也制定了类型多样、妙趣横生的运动小知识课程,通过游戏和实验活动让学生明白运动中所要注意的问题,有效预防运动损伤。”黄文豪说。
实际上,对于月浦小学来说,“非遗进校园”并非首次,此前也有过“潮剧进校园”“瓶内画技艺进校园”等活动。校长林庆慧认为,今年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比较大型,22名志愿者的组团支教,让人眼前一亮。青年志愿者们结合了潮汕非遗文化,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传播交流,在孩子们心底里埋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2
大吴泥塑
7月9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共谱新篇”实践队的青年志愿者们,为清远英德市望埠中学的学生们呈现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大吴泥塑体验课,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大吴泥塑的前世今生,更以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为创作切入点,带领他们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泥塑作品,将中华优秀非遗文化的魅力带进中学课堂。
课程伊始,来自潮汕的青年志愿者为同学们绘声绘色地介绍起了大吴泥塑的概况。从历史沿革到独特工艺,从制作流程到传统取材,大吴泥塑的魅力被全方位地铺展开来。
《白蛇传》“断桥会”、潮汕特有成人仪式“出花园”、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的“福禄寿三神”……志愿者在多媒体上展示大吴泥塑作品,大吴泥塑与中华优秀经典、当地特色文化紧密结合,课堂上惊叹声此起彼伏。
传统大吴泥塑所采用的工序十分复杂,材料难以携带运输,为了让同学们身处课堂也能感受大吴泥塑的魅力,志愿者们用干净、易操作、便携的超轻粘土替代了传统的泥塑材料。
志愿者们穿梭在教室里,手把手帮助同学们入门粘土制作。同学们模仿着大吴泥塑捏塑、贴塑的工艺手法,跟随着志愿者的示范心摹手追,从小到大,从里到外,一点点复现出了冰雪可爱的“冰墩墩”,有的同学甚至还发挥了一些充满童趣的创意,在手中的泥塑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记。
制作完冰墩墩,同学们兴致不减,纷纷利用剩下的粘土继续进行创作。一块手表,一捧鲜花,一群小羊,一个个作品里凝聚着同学们充满稚气的快乐,但大吴泥塑也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散发出年轻活泼的光彩。
非遗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但看到同学们都喜欢上了大吴泥塑,志愿者们欣慰的心情都已溢于言表。一位志愿者说:“我不知道这堂课能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多少贡献,但只要能让这里的孩子们知道大吴泥塑,了解一点它的有趣之处,我就很满足了。”
3
瑶族刺绣
暑期,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红黄蓝”志愿服务队来到了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深入了解瑶绣文化,感受前人“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真实瑶族生活。
志愿者们还拜访了清远瑶绣非遗传承人房伟艳。体验瑶绣时,绣娘们耐心地纠正队员们的落针点和针的走向,志愿者们不禁感叹,小小的一个坠饰边框的花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件件精美的瑶绣作品,不仅仅是文化与艺术的传递,更是一代代手艺人的传承与坚守,一针一线画着美丽的传说,记载着深深浅浅的时光。
青年志愿者针对房伟艳老师在瑶绣绣品的线上推广、店铺运营等方面存在的技术困难,发挥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线下教学,为绣娘们提供技术帮助,助力非遗活化传承。
结合专业知识,来自视觉传达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对瑶绣传统纹样进行创新设计,并运用到系列文创产品中去。
志愿者们将数多个设计稿与房老师沟通交流改进。据志愿者林炜轶介绍,他设计的作品是将瑶绣婚服马头纹、盘王印等纹样进行散打重构,呈现出年轻化瑶绣文创产品。
来看看青年志愿者的设计作品吧~
青年志愿者设计的瑶绣文创产品
4
醒狮遇上琵琶歌
8月初,佛山、香港、澳门三地近50名青年志愿者赴黔东南州黎平县洪州镇平架村、肇兴镇肇兴村开展“湾区青年共融 佛黔文化互通”——2022年佛港澳青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项目曾获2021广东省益苗计划大赛获得粤港澳大湾区专项赛优秀项目。
平架村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海拔435米,外出务工者多,平架村党支部书记张书记表示:“村里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小孩,小孩有一百多名,平常父母与小朋友聚小离多,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回来的次数就更少了。由于平架村在深山上,他们平时也很少有机会能和外面的人接触,缺乏对外交流的机会。”
为丰富村里儿童的暑期生活,佛港澳三下乡队伍的青年志愿者们结合自身专业,为平架村的孩子们量身打造公益课堂。课堂内容涵盖科技、艺术、武术、醒狮、厨艺、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等方面,例如武术课、机器人课、消防知识与演练课、多彩手工课、冰皮月饼制作课......以有趣的学习内容和生动的授课方式,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启迪孩子们的成长智慧。
佛山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当地食材制作长桌宴
佛山是中国武术之乡,佛山青年志愿者将武术文化带到平架村,为平架小学的学生传授永春拳和蔡李佛拳。
“他们每天晚上都来找我练习,我没想到大山里的小朋友对佛山功夫会这么痴迷。”省青联委员、市青联常委、市武协秘书长、蔡李佛拳市级非遗传承人、佛山鸿胜馆志愿服务队队长李伟峰激动地说。
李伟峰进行武术示范
此外,顺职院武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把佛山的南狮带到平架村,为村民上演多场精彩的醒狮表演,充实了平架村村民的文化生活,村民表示“第一次看醒狮表演,很精彩”。
平架村是洪州琵琶歌的源生地,佛山学联与顺职院的青年志愿者兴致勃勃地跟着侗族歌师们学习琵琶歌,在闭营仪式上,青年志愿者与当地村民合唱琵琶歌《丢歌不唱荒了夜》,以琵琶歌声传递两地真挚情谊,佛山市学生联合会志愿服务队队长武子涵表示“要深入了解琵琶歌文化,做好琵琶歌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侗族传统的迎宾仪式——拦路迎宾
无数广东志愿者
在暑期选择返回家乡
为优秀传统文化
注入青春活力
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呢?
在评论区跟我们分享分享吧
来源:南方+、团佛山市委、广外青年、粤科贸艺术设计学院分团委学生会
编辑:芳、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