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丨乡村振兴产业旺!且看高要农业焕新颜→

高要发布
+订阅

高要加快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以三产融合带动农业发展,

在今年8月13日举行的肇庆市高要区现代农业

产业项目同步签约、动工、投产仪式上,

我区聚焦粮食、水果、蔬菜、禽畜、

水产、南药等六大特色产业,

签约、动工、投产的涉农项目,

涵盖预制菜、渔业、农文旅等领域,

24个项目总投资63.1亿元。

▲2022年8月13日,高要区现代农业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投产仪式在高要区莲塘镇荔枝村举行。图为许晓雄、陈德培、张浩龙等与会领导和嘉宾进行推杆启动。

这批项目将进一步激发农业企业投资动力,

提升农业产业整体实力,

焕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为我区打造中国预制菜产业之都,

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

创新突破、促进“三产”融合,

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勤劳智慧的高要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奋力拼搏,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十年间,高要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粮食、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南药等六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611”工程,统筹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现代农业发展擘画新蓝图。

浩浩江水穿境而过,浇灌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鱼米之乡”,使这里成为全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县)、中国罗氏沼虾之乡、中国肉桂之乡、广东省重点“菜篮子”工程基地。

“高要巴戟天”“高要肉桂”“活道粉葛”“麦溪鲤”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见证高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张张亮丽名片,“鱼米之乡”的魅力与日俱增。

粮食生产稳中有进

年过五旬的蒙建成是南岸街道新江二村地地道道的农民,谈及十年种地的变化,他概括为“增产增收、省时省力”。以往,他插秧、打药、收割主要靠人工,如今在他承包耕种的过千亩稻田里,机械化耕作已成“主角”——旋耕机犁地、无人机撒播、无人机植保、联合收割机收割……

▲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彦成 摄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程机械化让他感受到种地比以前轻松了很多,“近几年我开始用无人机进行撒播打药,代替了以前的人工施肥、打药。用无人机播撒长出来的苗长势也比传统人工栽种的好,亩产量可达900亩,最主要是省了人力,种地成了一门技术活!”

▲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赖英娜 摄

十年来,高要不断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力度,近五年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个整治农田面积5.82万亩。重点推广了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被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赖英娜 摄

全区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9.5%,,位居全省和肇庆市前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县),2022年高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60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达25.6万吨

当前,高要正积极谋划建设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高要大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为契机,全力打造以活道大米为核心品牌的“稻米之乡”。

▲ 活道大米加工生产车间。陈彦成 摄

渔业发展风生水起

一到冬天,莲塘镇的波西村就白茫茫一片,池塘上方覆盖着白色薄膜,池塘里则是活蹦乱跳的罗氏沼虾。

▲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绮雯 摄

十数年前,由于村中土地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罗氏沼虾养殖处于小打小闹的局面。近年来,该村将土地、虾塘统一规划、成片开发,逐渐建成了2000多亩虾塘养殖罗氏虾,年产值约5000万元。2020年,波西村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罗氏沼虾专业村。

“近5年来,波西村委会的集体经济总收入每年都有600多万元,村民分红每人每年平均约3000元。”波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尚聪说。

波西村只是高要水产养殖业的成功典范之一。十年间,高要依托丰富水资源,聚力调布局、建链条、育品牌,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淡水养殖面积发展到32.18万亩,产量达36.2万吨。其中,罗氏沼虾养殖面积9.1万亩,养殖产量和产值占全省的65%以上。高要麦溪鲤、麦溪鲩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优势,不仅让高要渔旅融合发展后劲十足,还为高要打造中国预制菜产业之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药产业生机勃勃

“90后”的伍肇杰是闻着南药味儿长大的乐城人。乐城有着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种植出的南药品质好,但过去由于缺乏销售渠道,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伍肇杰大学毕业后便回到家乡,采取“基地+农户”的形式成立绿福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做起了农村电商,通过网络把南药销售出去。经过十年用心经营,如今他的电商公司年销售额已有1000多万,而这个数字在位于乐城镇的高要“E网兴农”农村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后,还在继续增长,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电商平台上销量最好的就是高要佛手,平均每天5000多斤,一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500多万元,通过我们平台带动从事佛手种植的农户有100多家。”伍肇杰介绍道。

▼ 乐城镇"E网兴农”高要区农村电商产业园。陈彦成 摄

高要是肉桂、巴戟天等南药主产地之一,近年来,高要大力推动南药产业标准化生产,南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种植面积达57.73万亩、产量15万吨。其中,肉桂种植面积53.5万亩,年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肉桂之乡”。南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南药总产值达10.52亿元,产业集中度达61.5%。

▲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杰 摄

乘着电商发展的东风,高要佛手、高要肉桂、高要广藿香、高要巴戟天等一大批“叫得出”“喊得响”的特色优质南药产品成为高要南药的拳头产品,跨洋过海飘香国内外。南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成为了高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张“王牌”。

果蔬产业越走越宽

8月的高要大地,瓜果走俏市场、蔬菜长势喜人。在禄步镇双马村,漫山遍野的菠萝陆续收获上市。双马村有种植菠萝的传统,但以往农户单打独斗,产业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近年来,禄步镇深入推进“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双马菠萝”品牌种植规模现已发展到600多亩,每亩收益超2万元。双马菠萝成为双马村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

▼ 禄步双马生态农业种养基地。陈彦成 摄

双马生态农业种养基地负责人焦桂森说:“目前我基地种植面积有100亩,实行分片区轮作式收成,亩产量可以达到4000多斤,质量得到市场的一致肯定。菠萝不仅销往珠三角,还辐射到辽宁、山东、新疆等地。”

▲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一双 摄

水果、蔬菜产业一直是高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1.69万亩,总产量已超百万吨。全区蔬菜品种布局合理,近郊镇重点发展本地城镇旺销的叶菜类,远郊镇则重点发展适宜远途运销的蔬果类蔬菜,形成了“远郊茎果、近郊叶菜”的生产格局。

▲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钟养昌 李叶子 李嘉扬 摄

瓜果飘“香”引人来。高要通过高标准建设蔬菜、花卉产业基地,引进种植精品水果等系列举措,建设起集产销服务于一体的蔬果生产供应基地。

目前,高要已拥有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5家,成为了珠三角地区游客短途游、休闲游的不二之选。

▲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彦成 摄

原标题:高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 现代农业发展擘画新蓝图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赖英娜 邓达荣

编辑:陈彦成

二审:容   娟

三审:王雄伟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制作

常戴口罩勤洗手,不往人多地方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