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潮汕人对父亲的的称呼也有很多,大多数人叫“爸”、“叔”、“丈”,也有一些“少数派”称呼:爷、爹、郎、舅,甚至还有叫“兄”的,这些称呼从何而来?其实这些称呼,都是潮汕话继承自历朝历代古汉语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与众不同的称呼。
汉朝有称"爸"
对于父亲的称呼,潮汕年轻人使用的最多的“爸”。有不少朋友认为,“爸爸”这个称呼是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的。其实不然,“爸爸”并非外来词。成书于汉末魏晋时期《广雅·释亲》里记载:“爸,父也。”也就是说,“爸”这个称呼至少在汉朝时期就有了。
唐朝"大爷"
潮汕人习惯把爷爷称为“阿公”、“公公”,反倒是有少分人沿用“古语”,称父亲为“爷”。
唐朝之前,老百姓将“父亲”叫做“耶耶”,《木兰诗》就有体现,“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后来“耶”字被改成爺。虽然“爷”的写法有所变化,但是其指代父亲的含义却没有变化。直到宋元时期,“爷”的含义开始发生了转移,有了指代祖父的含义。
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民风二》有记载,祖日'爷’”。明代时父亲开始有了“父”、“爹”的别称。现在,“爷爷”已成为祖父称呼的定式。
宋代父为"郎"
我们刚才提到宋元时期,爷用来称呼祖父,那父亲怎么称呼呢?宋朝人还会把父亲叫做“阿郎”。
宋代司马光的《书仪·家书》记载“古人谓父为阿郎,谓母为娘子。”书仪,简单理解就是书写的格式、标准。这条记载我们可以理解为“阿郎”是宋朝人对父亲的通用称呼,而且一直延续到元代。例证是有一首元代福建诗歌叫《元诗癸集·福宁州谣》:“大男终岁食无盐,老妇蒸藜泪盈掬。阿郎辛苦学弄兵,年年贩盐南海滨”。
潮汕话与闽南话相通相近,会有人称父亲为“郎”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朝儿女呼"爹爹"
我们刚才提到,"爹"的叫法兴盛于明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这一点在我们的潮汕文艺作品有所体现,比如潮剧的老戏文中,就很常见"爹爹"的字眼和用法。
"爹"字从字形来看,从父、从多,古人以三为多,"爹"的本义是有三个以上子女的父亲。称父亲为爹爹,也有希望“多子多福”的含义。
古人还敢"称兄道弟"
有潮汕父母会叫儿子“阿弟”,反之,也有孩子称父亲为“兄”的,但非常少见。这种叫法应是源于唐朝时“称父为哥”的习惯,可见于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述:唐时人称父为"哥"。《旧唐书·王琚传》有文字记载,"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这里的"四哥",就是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因为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所以玄宗称父亲"四哥"。
我们对父亲的多种称呼,可以折射出潮汕话对于古汉语的保留、传承与发展,也希望新一代的小孩,在“进门请说普通话”的背景下,不忘潮汕方言,知潮汕文化。
来源:魅力潮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