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刘震云:人间多少事,两三笑话中

南方日报

“这次来广州,是带着《刘震云作品选》来的,这套文集新收入了《一日三秋》。我问出版社:有出版的必要吗?他们说有,因为《一日三秋》卖得好。”

刘震云(右)与广州读者面对面交流。

刘震云(右)与广州读者面对面交流。

8月12日晚,北京路新华书店三楼“书纽学堂”座无虚席。著名作家刘震云从《一地鸡毛》聊起,话题遍及《温故一九四二》《一日三秋》《我不是潘金莲》等多部读者耳熟能详、收录进《刘震云作品选》的经典之作。刘震云通过放松自如的讲述,将“人间多少事”,从“两三笑话中”娓娓道来,引得全场读者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气氛热烈。

“好文学的底色是哲学”

去年中旬,刘震云的现实魔幻主义新作《一日三秋》与读者见面,一年之间,新书前后印刷已达9次,备受读者喜爱。

本次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刘震云作品选》,收录了《一日三秋》《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温故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我叫刘跃进》等6部作品。谈及《刘震云作品选》回归,他坦言,文集的出版给了自己重新检视以往作品的机会。

刘震云。

刘震云。

刘震云说,许多当时觉得不错的作品,回过头看,就能发现还有进步空间。当时为什么不这么写?因为这种能力,只有在写作中才能不断提高。

在刘震云眼里,好的作品应当深入浅出,然而深入容易、浅出难,用通俗易懂的话来阐释生活中深刻的道理,需要极高的写作功力。好的作品,并不是把故事写得多么艰涩、高深,而是往往从日常小事写起,在这些日常小事背后,却是许多“不一般”的道理,甚至是能经得起千百年考验的大道理。

把一本书写好,是相对容易的事情;要持续不断地把下一本书写得更好,这才是难点所在。在他看来,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作者缺的不是丰富的生活素材,而是缺乏认识、思想的支撑。

“生活不需要我们去熟悉,就算你不想生活,生活也会扑面而来。”刘震云举例,人们不希望疫情发生,但疫情还是发生了,生活永远会推着我们往前走。

见面会现场。

见面会现场。

因此,在刘震云眼里,好的文学,其底色一定不是单纯的文学,而是哲学,以及许多其他的知识储备。“这个知识储备确实需要时间,甚至需要你犯过很多错误,错误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不足是下一个进步的开始。”他说。

刘震云曾提出一个理论:“生活停止的地方,文学出现了。”当人们因为忙碌的生活而停止思考时,文学家开始反思,文学作品便由此产生了。

比如,《一地鸡毛》刚出版时,许多人觉得这是一篇没有起承转合的流水账,不能称之为小说。20多年过去后,“一地鸡毛”反而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已然成为人们形容琐碎生活的高频词。

然而,生活中真正的“一地鸡毛”如何才能变成文学意义上的《一地鸡毛》呢?当所有人都认为八国首脑会议重要时,《一地鸡毛》的主人公小林却认为“家里一块豆腐馊了”更重要。刘震云指出,这其实包含了对生活中的“大”和“小”的思考。作品不是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艺术化的提炼,抓住这一点不同,就是作家思考的价值所在。

始终自认是“写作的初学者”

刘震云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写作的初学者,最好是在写新作品时,感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新的作品一定不是《一地鹅毛》或《一地鸭毛》,而是开创一条别人没走过、自己也没走过的新路,重复自己是非常可怕的。”刘震云说。

《刘震云作品选》。

《刘震云作品选》。

因此,在《我叫刘跃进》中,他着力锻炼对人物结构的掌控能力;在《温故一九四二》中,他采取调查体小说的方式,幽默讲述他的故乡河南战乱与饥荒的苦难历史。他说:“当你用严峻的态度来对付严峻时,严峻会变成一块铁,你就像以卵击铁;当你用幽默的态度来对付严峻时,幽默是大海,严峻就变成了一块冰,让大海给融化了,而这个过程比严峻本身悲凉得多。”

凭借《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获得茅盾文学奖。“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也不是孤独,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这句话被无数读者奉为中国人的“千年孤独”。

在这部作品里,刘震云关注那些“不爱说话的人”:剃头的、卖豆腐的……他说,这些底层的普通人为什么不太会说话,因为说出来没人听、没人关心,久而久之就不爱说话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话可说,而是在心底变成了心事。

“万千心事汇聚在一起,就是洪流。把这些心事说一说,就是一句顶一万句。”因此,作家应当是一名倾听者,倾听那些“絮絮叨叨说了20年都没人听”的小人物,把那些被世界忽略的人、忽略的情感,一点一滴地打捞出来。

阅读刘震云的作品,我们能理解小人物们的情绪和心事,理解日常生活中“一地鸡毛”背后,一位文学大师的幽默与哲思。这也是文学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的过程。

【记者】黄楚旋

【摄影】仇敏业

【实习生】应子珺

编辑 邹非序 甘韵矶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